你可曾留意过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
奄奄一息的老人、幽静冷淡的光线还有刺鼻的药水味道......
这应该是很多人对安宁疗护病房最初的想象,总而言之,那里就像个等待死亡的洞窟。
死亡,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忌讳的话题。
但从古到今,亦不缺乏与其较量的人群。
安宁疗护病房的出现,便是个极好的例子。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健康中国”大战略背景下,如何为老龄人口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如何让临终病人带着尊严走完最后的旅程?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安宁疗护这一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逐渐成为医养服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开展安宁疗护服务,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推动安宁疗护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恰逢国际医生节之际,我们将视角放到小镇上的安宁疗护病房,聊聊那些生命末期的“摆渡人”。
希望走到生命末期的人,不要那么疼
“那些走到生命末期的人,不要那么疼,至少不要像我父亲那样。”这是南泉镇卫生院院长杨尊强的希望。
十年前,杨尊强的父亲确诊肿瘤,恶疾带来的疼痛让父亲痛苦不已,他虽身为院长,却也只能看着亲人被折磨摧残。
这种经历,是为人子女剜心刻骨的自责,也是医疗工作者不可言说的无奈。
在一次外出交流时,安宁疗护科室进入杨尊强的视野,科室接收生命周期3——6个月的病人,吗啡不限量使用,病人痛苦程度可得到大大缓解,但这种科室大多是在大城市建立。
困难并没有让杨尊强束手放弃,反而让他更加意识到看护问题是全社会的痛点。
2017年,首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单位落到德阳,杨尊强立马提交了申请表。
也是这一年,南泉镇卫生院成为德阳首批国家安宁疗护试点单位,正式挂牌成立临终关怀科。
要知道这个科室,在这个观念落后的小镇,光是起步,就得需要巨大的勇气。
先是科室所在地因附近居民的反对而搬迁,后是离职的护士、不理解此举的同事乡亲。
但杨尊强依旧没有放弃。
他自己每天八点半带人查房,除了检查了老人身体情况,也在留意团队建设。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支由医生、护士、社工、药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团队建成。
步入正轨后不久,一逝世老人的孩子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让老人安心,让家属放心”,这是科室第一面锦旗。
也是给予这个团队第一次直接的肯定。
从那之后,科室的锦旗越来越多,来来往往的人也开始意识到,让人体面离开,其意义和救死扶伤一样神圣。
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有人在守护
虽然公众对这个科室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彻底改变观念的道路仍旧漫长。
除了人们避讳死亡,当下还有很多人将安宁疗护等同于安乐死,认为到了这里就是放弃一切治疗活活等死,出于孝道,即便父母没有治愈可能,子女也不会让父母住进这里。
但事实真相是安宁疗护与安乐死有着质的区别:
安宁疗护是利用现有手段为病患解决躯体、心理、社会、灵性的痛苦,让其无痛苦的离世;安乐死则是把人解决掉,让其感受不到痛苦。
位于济南市的相公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病房,不仅引进了高科技设备,还采用线上、线下等各种手段延请省市名医,尽己所能让病人在最后的日子减轻痛苦。
这里的安宁疗护病房成立于2016年12月,自成立以来,每年收治肿瘤病人300余人次。
“我靠捡垃圾生活,患癌后没钱治病,感谢相公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收我,一直在积极地为我治疗。”这句话是孤寡老人刘恩吉生前所说。
老人73岁,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一直靠捡垃圾为生,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患有肠癌晚期。
进入安宁疗护病房的五个月,安宁疗护病房不仅免费为他提供医疗救助,还进行义务照顾及心理疏导。
老人的一生心酸困苦,但好在走的时候体面安详。
安宁疗护病房被全社会由衷接纳,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当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加入其中的医疗工作者,便笃定那一天的到来一定不会远。
有时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是西方医生特鲁多所说。
之前看到医院奔忙的医生便会想起这句名言,如今,看到安宁疗护病房,感觉这番话的意义又越发饱满了许多。
这个病房,不像个病房,像是医患相互治愈的树洞。
这里床单被罩是居家用的色彩,这里所用的监护设备进行了适当消音处理,这里的桌台上总会有绿植或鲜花...
在这个科室的字牌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安宁疗护”四个大字,还能看到医学这门自然学科深藏的人文温度;看到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医者,站在生与死的渡口间,看尽人生悲欢,生命,对他们而言,更是别具意义。于生而有望者,他们竭尽全力;于生而无望者,他们愿其“善终”。
人的一生,从孩童到成年,从成年至中年,再由中年进暮年,看似漫长的岁月里,每一里程都有他们的守护。
他们迎接你来到这个世界,解决你成长中的不适,叮嘱你预防疾病的措施,直到人生即将终结,他们还会尽力温暖你生命的“最后一公里”。
在让生命完美谢幕同时,也告诉我们,生命本就是通往死亡的旅程,既是带着憧憬而来,自是要伴着体面而去。
生,是初放芽的绿;死,是凉风中的叶。
秋天来了,我想顺风而下,谢谢你让我优雅的化地为泥,守护来年花开。
素材参考 剥洋葱people、山东商报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