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来了一群博士生
2020-08-26来源:解封日报
       对这片土地有一种天然向往


 
       前不久,吴胜男给记者发消息:“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的田野调查项目就不开展了。”附带了一个失望的表情,言语间满满的遗憾。

       吴胜男是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生,也是示范区百村田野调查团队中的一员。今年初,“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百村田野调查”启动会在示范区执委会举行,包括吴胜男在内的研究团队将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助力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还计划在此基础上发布示范区相关的产业地图、情感地图和活力地图等成果。

       去年7月至8月间,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团队就曾走进示范区开展实地调研,并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时隔一年多,回忆起在示范区的村子里做田野调查时的经历,几名上海财经大学的博士生仍然记忆犹新。

       “好想留在这里当农民”


 
       师从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吴胜男从2018年博士入学便开始关注长三角一体化的相关议题,对示范区的关注则要稍晚一些。

       不过,吴胜男早就来过示范区这片土地。2018年底,她参与了一个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论坛,举办地就在浙江嘉善。论坛结束后,她随团参观了西塘镇和天凝镇。这两个乡镇,通过“政企共建”的模式引入专业的物业团队进行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管理,使得乡村地区也能够享受精细化的物业管理,从而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给吴胜男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天凝镇的洪溪村,引入专业的物业团队后,村里的绿化养护和垃圾分类做得“比城市还要好”,不仅路面整治看得到效果,周边的环境也变好了。从那时起,吴胜男觉得,示范区里的村子和其他的有些不一样。

       去年8月4日至9日,吴胜男一行在江苏吴江展开为期5天的调研,走访了10个村庄,接触了240多户农家。这是她第一次到访吴江的农村,整齐的农家别墅和休闲农庄以及前庭后院的绿植花卉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好生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

       和她同行的博士同学商玉萍感慨:“好想留在这里做农民。”

       原先,商玉萍对示范区农村的印象大体停留在书本上,主要源自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江南的农村,小富而安定,但具体的情况,却也难答出个一二。实地考察以后,她才有了更生动的认知。“几乎每个村都有比较独特而体系化的产业,这在我们那边的农村是难以想象的。”商玉萍说,她来自安徽六安,如今沪苏浙皖同属长三角,但不同地区发展阶段不同,尤其是农村建设方面,尚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这或许得益于熟悉农村事务的村干部们。博士生余子然在调研中主要负责的是村庄问卷的采集,这部分的调研对象主要是村里的村委会成员。让余子然颇感意外的是,与她的家乡不同,青浦区的基层干部对村子本身的发展情况相当熟悉,对所在村子的发展问题分析得也很透彻,常能揪着某个细节问题跟她侃侃而谈。“有个村支书说他为了解决村务,急白了头发,半夜也失眠。”余子然发现,示范区内不少村子对于村干部的考核体系非常严格,干部的流动性也很大。

       如今,示范区内各镇村都在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着力发掘自身资源禀赋并与当地文化特点相结合,不少村子实现了“华丽转身”。

       承包户语气高亢特有感染力



       在调研中,吴胜男和商玉萍常惊叹于这片土地人文底蕴。

       “虽然大多数受访村民都是中老年人,但他们都接受过教育,能说会写,且字迹工整,对小孩的教育问题格外重视。”吴胜男告诉记者,调查问卷问题多达900多条,其中不乏一些相对专业的问题和术语,但大多数村民都能比较通顺地回答。

       接受调查的村中老人,大多知道长三角一体化,也能聊上两句,但若问得细致一些,多半答不上来。有时候,为了调研的顺利推进,吴胜男不得不多进行一些“科普”。为此,她还特意准备了材料,用“联姻”“结婚”等接地气的词汇,给村民们讲解一体化的进展。

       有了对“示范区农村都比较富裕”的初步判断,吴胜男和同学们常会先入为主地预想:村民可能会更关注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资源匹配等问题,调研也难免有所侧重。比如,通过对上海青浦区10余个村子的调研,余子然提出,要通过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务活动,鼓励村民自治,包括村规民约的制定工作、志愿者活动和捐助活动等。然而,不少村民可能对创收抱有更大的热忱。有一次,在青浦区张马村做调研宣讲时,吴胜男被一位村民大爷问住了:示范区建设能给村里带来多少项目,这些项目如何给村里创收?

       农民的创收问题,一向是博士生赵景艳比较关注的问题。在她看来,示范区尤其是吴江的农村,某种程度上或许已经是国内农村发展的样板,农民创收途径很多。比如,土地流转推动耕地集中经营的新模式,循环生态经济彰显了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之举,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稻虾共作的模式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这些环节相互关联,促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赵景艳还记得,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位承包户站在水稻田地头介绍自己种植的水稻:“绝对是无农药残留的绿色产品。”语气高亢,神态兴奋,自豪感特别有感染力。

       赵景艳有些遗憾,5天的调研时间并不长,有种走马观花之感。调研过程中,互动多以调查问卷和问答的形式进行,相对单一的形式也成了调研存在的潜在不足。“本想着今年有机会弥补,但这个时间又要被延后了。”博士生们有些无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