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募捐的前提是受捐助者的诚信
2015-05-15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王聃
   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的父亲,并郑重承诺三到五年内会在以后加息还款给捐助者们,几个月时间里他募集到数十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捐过款的某集团战略规划部经理曾鹏宇5月12日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10%利息。原来,虽然许涛的父亲最终仍因病情太重过世,但许涛依旧选择践行自己的承诺。曾鹏宇的微博公开后,网友纷纷转发并为许涛的举动点赞。(5月13日《法制晚报》)

  读多了形形色色的网络募捐骗局,看多了那些心口不一的公开表态,你会或多或少地怀疑人心和道德的意义。此时再去读这样一条“如约还款”的消息,我相信,谁都会不自觉地有感动流淌过心头。对于大多数捐赠者来说,他或许早已经忘记了3年前的那一次随手之善,当他意外地收到包括了利息在内的还款,在感动之外,当下一次再邂逅这般的网上求助,他一定会更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一次看似只是兑现诺言的举动,其涟漪效果是不可低估的,这是一个分外温暖的故事。

  网络募捐过程中的信任机制格外脆弱。只要求助者的信息被发现有假,或者是他对待捐款的态度背离常理,就会影响捐助者乃至是整个社会对网络募捐的看法。要让此善意持续,受捐助者的态度至关重要。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让受捐助者成为“道德的人”,是让网络捐助行为得以持续的前提条件。然而,如何真正来做道德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道德的“消费者”?一切可能并无口头说的那么简单,脚踏实地的行动尤为关键。只有被捐助者真正展示出对善款的合理使用,网络募捐的互信机制和互动机制才会更牢固。具体到许涛的“如约还款”新闻中,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如此:他不仅让对方感觉到了捐助的美好,而且主动地为此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注入活力。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