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通识教育须破三重门
2010-05-03

中国发展通识教育须破三重门 

来源: 新华网  2010年05月03日 08:42:03     
 
    通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方式的重要载体。在2日此间举行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外校长们聚焦通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认为中国大学本科发展通识教育要突破单纯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改革和考研专业压力这三重“障碍门”。   

    “目前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这有赖于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在专题演讲中表示,注重专业性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可以培养流水线上的合格工人,但难以培养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美国,本科生前2年进行通识教育,接受不同学科的浸润,后2年才开始接受专业教育,根据兴趣选择工作或考研。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很多中国高校已经在尝试通识教育,但在实践中,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一方面,企业和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那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强的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学校需要平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本科生希望读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需要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这也给通识教育带来挑战。

    “实行通识教育,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还需要改变目前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在论坛上说,通识教育不仅是设置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当前国内大学中存在的“重视知识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改变都要立足中国国情,在吸收国外一些好做法的基础上,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本科通识教育的新路。”

    “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取决于课程,还在于学习和传达机制。”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在专题演讲中表示,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牛津大学一直坚持在本科通识教育中采用导师制,即每个星期都有教授“一对一”或“一对二”直接面对学生,接受学生面对面挑战。“导师制需要聘请大量优秀的教授,成本很高,但学校即使少建大楼和实验室,也将坚持这一制度。”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