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陷入困局
2008-05-14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大学通识教育陷入困局

“很多地方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很有声势,但最后无疾而终”
 
   “如果大学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整个社会将会不可收拾。”谈到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这样表示。

    近几年,国内各大知名高校纷纷狠下决心实施本科教育改革,大刀阔斧地发展“通识教育”模式,几年下来,效果如何?日前,由复旦大学等5所高校联合发起,为期两天的“大学通识教育论坛”聚集了各方校长、专家对于通识教育的争论和反思。

    中国大学必须以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

    何谓“通识教育”?不少人的理解是: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所涉猎,成为“通才”。对此,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看法是:通识教育并非一般的文理交叉,也不是所谓通才的概念,而是希望学生具备完全的人格。

    香港中文大学已经实行了40多年的通识教育,该校校长刘遵义表示,现在大学最基本的责任就是培养一个人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面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好的工作,而实际上,通识教育要达到的目的也很简单,只要考虑一下最低限度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当中,需要知道什么?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需要什么知识?刘遵义把此概括为“全人教育”,即不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不少校长、专家都谈到了目前人心浮躁、诚信缺乏的社会现状,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这时中国大学必须以通识教育来维护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的使命。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提出,当代大学存在理念危机,他认为缺失大学理念的大学只是一个执行职业培训功能的机构、整个市场的一种产业,进而导致教育转变为商业行为,不再成为真正的教育。

    虽然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在现实中,通识教育却面临着种种困境。许智宏坦言,北大在实践通识教育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困境一:淡化专业,难以就业

    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化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在讨论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的最大阻力。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说:“相当多地方的通识教育一开始很有声势,但是最后无疾而终,就其本性而言是非就业趋向的教育,大学本科生必然要考虑就业问题,这里存在张力。”

    “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破除观念上的障碍。”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的观点是:“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在不少大学里,职业化变成了一个主要的行为,大家都要考虑培养的人是否适合职业的需求。而职业化的教育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目标。”

    许智宏也指出淡化专业受到院系的阻力:“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按照专业来培养学生,我们每个院系希望扩大本系的规模,其实应该把全校的学生作为你的学生,而不仅是你的系的学生才是你的学生,但是这一点并不是每个教师都理解。”

    在这一点上,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也曾撰文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不二致。

    而甘阳则认为本科就应该淡化专业,目前各大学专业本科就业去向统计,都表明除了自然科学类以外的各类专业毕业生,真正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占的比例并不大。研究生才需注重专业教育。

   困境二:课业负担累垮师生

    “中国的教授忙得不可思议,去年我北大的一个老朋友在22天里面看了18篇博士生论文。”“理工科的教师每天忙于申请经费,到外面去评审,文科的教师恐怕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会议。”教师能否有更多的时间潜心于教学?学生会不会因此接触教师机会不够?这是大家所共同担忧的。

    对此,许智宏呼吁,应减少教学评估和一些不必要的会议,“要使我们的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潜心于教育,这个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也是育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通识教育。”

    而关于教师的另一个担忧是,会不会只注重学术而忽视育人。许智宏称,“实行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教师的观念,不少老师认为,育人是团委、学工部的事,而教师的事是教书,其实这种割裂极不利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每个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在课程教育过程中来培养人。”

    同样,学生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课业压力过大的问题。甘阳说,在美国名校,如哈佛大学,学生平均每学期修4门课,香港中文大学则为6~7门,难以想象的是,大陆名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平均每学期要修10~12门课,这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有“水分”的课程。

    对此,甘阳提倡运用“双重编码课程”的解决方法,所谓双重编码课程,就是该课程既属于专业课程,也可以当作通识教育课程,既方便了学生,也同时减轻了授课老师的负担。

   困境三:高中与大学间裂缝难修补

    基于现在中学是文理分科的状况,有人担心大学的时候要学习通识教育,文科生要懂理科,理科生要懂文科,在现行的体制下要修复原来的裂缝是否容易?

    许智宏表示,现在中学教育应加强与大学教育衔接,“现在中学就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在进入大学之后,接受通识教育,学生的功底不够。通识教育的推行,不是为学生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以追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为目的。”

    他举例说,北大经济管理专业有很多学生在高中读的是文科,如今学高等数学就很困难。此外,虽然文科的学生在大学转理科也有,但是比较少,因为缺乏理科基础,要转专业很难。“如果这一点解决不好,在大学进行通识教育也是一个问题。”

    而甘阳则认为,正是由于现行的高中体制,才更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来进行弥补。

    许智宏还谈到,从学校的管理层面来讲,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本科教育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要有更多的课程、好的课程能够让同学们来选择,因此学校需要投入来帮助老师们建立一个很好的体系。

    但是不少同学反映,对通识教育,有些系不是那么重视,课程不是很出色,达不到通识教育的要求,“我们要求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把最好的教育推出来,我记得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一二年级的课程都是北大大牌教授开的,但是现在不完全如此,这都是我们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而秦绍德也认为,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破除观念上的障碍;其次,要紧紧依靠教师这个主体;再次,还要解决体制上的障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