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试卷有多难,王蒙看完都不知所措
2023-03-20来源:公益中国网
14-30-43-89-13607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句话‘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而已',下面哪个说法最接近此句意思。”
 
       A.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很宝贵

       B.人的生命很宝贵因为它只有一次

       C.人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因为它只有一次
 
       看着眼前这道小学语文题,家长们,你是否有许多问号?
 
       不过不要怀疑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因为大作家王蒙老师在面对这道题时,也同样“一个头两个大”。
 
图片1
 
       作为曾经的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名誉主席,王蒙笔下诞生了无数优秀作品,
 
       可怎么也没想到即便是这样一位造诣颇深的优秀作家,也做不对现在的小学语文题。
 
       在此前《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王蒙谈及给孙子辅导小学语文的经历。
 
图片2
 
       他说孙子语文成绩不好,学得很费劲,就跟他说;“我给你帮忙”。
 
       谁料,孙子闻声答了句:“你不懂。”
 
       一听这话,王蒙也来劲了:“我不懂?你这小学语文我能不懂?”
 
       结果等孙子试题拿过来,他接连看完几道题,还真就傻眼了。
 
       除了上述举例的题目外,他还举例了一道更为抽象的题目:
 
       “在我的窗外有一棵杨树”,选出下列说法最接近的一项:
 
       A: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我看见了
 
       B:我向窗外看去,看见了一棵杨树
 
       C:有一棵杨树被我看见了,它在窗外
 
       思考良久,王蒙先生依然觉得每个选项都正确,可这个结果却让孙子嘲笑了:“您一边呆着去,您考试也及格不了。”
 
       王蒙先生的这段经历,想必很多家长也一定经历过,而这种局面的造成,让人不禁发问: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有小学教育从业者表示王蒙先生及诸多家长看不懂试题的原因在于没能理解新版语文的思路。
 
       举例中两道题所给出的答案,看似都没毛病,但其实都藏有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就拿第二题来说,这道题的逻辑属于视觉方向的逻辑,即题目中是:我、窗外、杨树的顺序。
 
       那么一一对应起来,答案就选B:我向窗外看去,看见了一棵杨树。
 
       这个分析法,虽然找出了题目的标准答案,但很多家长并不买账。
 
       当下大多小学生家长的年龄与小编应该相差不多,我们小学时,老师每每在课堂提问,底下发言总是各种各样。
 
       比如问到“活跃”的近义词是什么?
 
       “活泼”“好动”“顽皮”......老师点赞完这些回答后还会继续补充道:“‘灵动’‘开朗’也都对”。
 
       于是根据老师的引导,又有许多近义词呈现开来。
 
       这时,老师便会以小见大般告诉我们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言外之意便是真正的语文没有“标准答案”,一个题目可以拥有不同的答案。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很多课程都围绕开发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展开。
 
       这本是提高孩子创新力的好事,然而不少学校“好曲没唱不出好调”,硬生生将创新创造演变成一场“文字游戏”。
 
       前段时间有家长在网上分享了这样一道语文题。
 
       题目要求很简洁:找不同类,并圈起来(如下图)
 
图片4
 
       首先第一个在给出的四种车中,孩子圈出了轿车,理由是只有这种是需要自己花钱买,可私人使用的。
 
       第二个小题在四种禽畜中,孩子圈出了鸡,理由是只有鸡不会游泳。
 
       但没想到两道题齐齐刷被老师打上红叉,甚至还备注让家长签字。
 
       事情一经分享,便火速引发关注,人们在吐槽题型之时,也有不少网友发出“还好出生的早,不然连小学都毕业不了”的调侃。
 
       回到这道题本身,从题目要求看。此类题一般属于自主发挥类,只要学生能结合自己思考得出答案,做到有理可依即可,而不是以一种想法为准绳给另一种想法打上红叉。
 
       当然也有人说此题破解之法就在题目中,要练就“火眼金睛”看到“不同类”和“不同”的区别。题中所写的一个“类”字,就对同学们指明了方向,如果同学们没仔细阅读题目,自然会错误。
 
       此说法和上文中那位教育从业者的分析一样,看似有理,但实际经不起推敲。
 
       “类”字放在那四辆车中,可以分为“目的功能”“所有权类”“运行方式类”等;放在四只禽畜,又可分为“有无毛发”“陆地河流”“繁殖方式”等。
 
       所以这道题及判定方式所存在的不严谨成分不可否认,在作业及考试中,若想使用该题型进行考察,要么规定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要么就保证已知条件充足,按规答题。
 
       这种题型一旦引发舆论,往往就有自称的专业人士出来辩解,美名其曰培养逻辑、开发思维。
 
       可一昧追求“脑筋急转弯”般的逻辑,只会让孩子在做题时下意识咬文嚼字去猜测题人心思,久而久之,孩子会丧失对语言艺术原本的鉴赏与思考,长远来看,实为“悲剧”。
 
       语文如此,其他学科就能“幸免”吗?
 
       或许你会说数学不像语文,有数据支持的创新经得起推敲。
 
       那不妨来做下这道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如图):

 
图片5
 
       3+4等于7,不对,那究竟等于几?
 
       这时,肯定又有人站出来表示要根据上面几个算术进行推理,考验的是思维逻辑。
 
       但这是数学啊,数学学科是根据客观规律得出的研究成果,属于严密学科类,即便是创新也要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
 
       如此卖弄“文字游戏”,忽视可贵规律,真的合适吗?
 
       不要在把这说成是对孩子的培养了,真正的培养,首先就是建立在尊重学科的基础上。
 
       离经叛道的数学创新之上,是孩子们对规律的认真钻研,有的孩子思路与官方一致,写出了标准答案;有的孩子可能发现了另一种规律,写下另一个答案,但最初结果往往还是会获得一枚红叉。
 
       浮于表面的创新,说是创新,其实也不过换了个名字的“枷锁”。
 
图片6
 
       “孩子们,生活中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那就是智慧,智慧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在你充满美丽的想象中,你会感到你的思想如天空般广阔,如果你说太阳的颜色除了红色,还有黑色、绿色、白色......那么,我要说,我可爱的孩子,你一定会成为下一位诺贝尔奖的得主。”
 
       这段话是以色列很多老师们对学生和家长说的话,而透过这段话,我们看到在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国家,人口虽只占世界人口的0.11%,但获诺贝尔奖比例却高达18.5%。
 
       他们没有奇奇怪怪的题目,没有咬文嚼字的要求,但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地释放。
 
       当然,在青少年儿童创新创造力培养方面,目前我国也有多个地区及学校已走在前列且取得不俗效果。
 
       在为这些地方及学校感到开心的同时,也希望这个范围可以大一些,再大一些,好让所有孩子们都敢说、敢写、敢想......并让他们的“敢”获得正视、点赞或微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