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
2007-08-23

 来源:北方网—今晚报

    作为一名教师,在我的工作中天天都接触到“素质教育”这个词。我们围绕着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些活动,有时会出现学生不满意、效果不突出的问题。

    我曾经有机会到香港的一些高校进行学习交流活动,对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个通识教育或许会对我们的素质教育有所启示和借鉴。

  通识的意思是融会贯通知识。香港高校普遍以全人教育为发展愿景之一,将通识教育作为实现全人教育的有效形式。

    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拓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香港高校的通识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读点理,理补些文,文理兼修些社会科学。

  通识教育分课程教育和课外教育两部分,通识教育是大学的必修课程,每生必修总学分的五分之一要修读通识教育课程。各校具体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15到20学分不等,学生多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可以转为选修课程学分。

  每个学校都有系统的组织保障和运作机制,开展通识教育课程。香港大学教务委员会下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和通识教育部,前者是决策机构,后者是执行机构。

    通识教育部也要作一定的调研工作,如应增加些什么课程;同时,还要参考学生评教的情况,以往哪些老师、哪些课程学生评价好与不好等。

  香港中文大学所有的通识科目归纳为四个选修范围:

    一是文化传承,从不同层面介绍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质,使学生对中国文化获得较宏观和全面的认识。

    二是自然、科技与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科学与科技,检讨人类在大自然的角色,观察科技如何改变人生、社会与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未来的启示。

    三是社会与文化,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与文化的构成和表象的理解,以助其掌握当中的通则和多样性;介绍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议题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四是自我与人文,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之多元性;学生透过人文及相关学科,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和反省。

  通识教育开设的课程很特别,香港中文大学一年级学生必须修读《通识教育导论》和《学生为本教学与研讨》,二、三年级学生可以在以上四个范围内进行选修,如《科学与现代社会》、《传播媒介与社会》、《生物拾趣与启示》、《美国文化传意》、《改革时期的中国》、《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商学专题研讨》、《电影艺术》、《日常生活保健》等,课程貌似很杂,但有其特别的含义,对于学生丰富社会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确实很有帮助。

  通识教育部除了统筹通识课程外,还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课外教育活动就是第二课堂或实践教育活动。

    香港的高校都很重视实践教育活动,香港大学的学生事务处、学生会、各学院、各舍堂都会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香港大学学生事务长周伟立先生就兼任通识教育总监,他说:“在我的工作中,很难分清有多少是学生事务,有多少是通识教育。”

    在暑假期间,他一直忙于学生交流访问团的工作,香港高校的暑假很长,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周先生安排了多个学生赴国外或内地高校的交流访问团,确实“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看来香港大学对学生的全人教育的重视要高于个别学生因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安全问题的顾虑。

    香港大学学生会组织的嘉年华会,学生事务处组织的师友活动(学生与校友的交流),香港中文大学各书院组织的活动,包括讲座、参观、交流访问、双边会(师生交流活动)等等,都是通识教育的内容。

  这些活动均不计学分,但香港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热情很高,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全人的目标,仅有课程的学习是不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丰富专业外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些均是个人发展所必需的,尤其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

  有香港的毕业生这样认识通识教育:“主修课有如即食面,而通识就如催化剂;在某层面上通识似乎不是必需的,但它可以补充主修科目未能提供的知识,帮助人了解和融入社会,令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