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开“哭吧” 复旦称只为心理辅导
2006-03-20

        新闻背景:据《新闻晚报》报道,作为全国首个高校辅导员协会,复旦大学辅导员协会新开了一家“哭吧”让大学生们发泄减压,不想“生意”还很火爆。

据复旦大学学工部部长夏科家介绍,他们专门开辟了一个“辅导员之家”作为咨询场所,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吧台”听客。在这个心理咨询和陪伴平台上,学生们可以倒苦水,发牢骚,甚至哭诉,以宣泄心理压力。每周二下午,复旦还会在BBS上开出“网络哭吧”,值班的“哭吧”辅导员会做客网络聊天室,听学生在网上倾诉。这种心理陪伴的特殊疗法,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赢得学生信任,切实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夏科家表示,今年他们还将加大对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培训,使之更好地胜任这种新职业。

看到“哭吧”的新闻,感受很复杂,但还是认为“哭吧”很有创意。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问题,在过去往往被当成政治思想问题来看待,后来这种简单化的思路有了改变,而被当成中性化的心理问题看待,并设立心理咨询之类的手段来疏导。这应该是时代的一种进步吧。

据新闻,“哭吧”不仅存在,而且很火爆。记得自己上大学时相互见面的口头禅,还是那句中国特色的“你吃了吗”。“哭吧”火爆,也许今后大学生见面时的口头禅,要演变成“你哭了吗”。从“你吃了吗”到“你哭了吗”,是不是时代的进步,说不好,但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哭吧”能火爆,表明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确很多,心理压力上升太快,以至于通常的心理咨询、心理陪伴也不顶用了,反而不如直接诉诸于其哭泣本能有效。不过,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大学生却更郁闷了,心理压力更大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大学是用来树理想、长学问和学本领的地方,忧闷太重,心理压力太大的确不利于树理想、长学问和学本领,但大学毕竟不是用来满足哭泣的地方。如果大学生的忧闷再重一点,心理压力再增大一点,大学又该怎么办?还有更好的招数吗?况且,仅仅是他们郁闷,他们有心理压力吗?难道老师们没有吗?老师们又怎么办?

哭泣在很多文化中,都往往被赋与消极的否定色彩。电影《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这样的意思,中国人爱面子,哭泣也被当成丢面子的事。更有甚者,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诗人是要被驱逐出去的对象,其理由之一就是诗人煽动人们的眼泪,让人在哭哭啼啼中浪费时间,“激励、培育和加强了心灵中低贱部分,同时毁坏理性部分”,妨碍了理性公民的培养,有害于理想城邦。

柏拉图的完美理性主义设计的理想城邦和理性公民,固然不近乎人情,但哭泣的确是独特多义的人类现象,而且往往是与重大的事件连结一体的。人生第一声啼哭,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青年人哭泣往往与爱情的失去相连,众人的哭泣往往与生命的消逝相连,而耶路撒冷的哭墙则意味着宗教情怀。那么,我们的大学里哭声一片,预示着什么?大学生哭过了以后,就清醒了?不清醒的话,又会发生什么?这一切笔者不知道,先默默地观察吧。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