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从时代偶像到精神领袖
2009-10-27

张海迪:8300万残疾人的精神领袖

2009年10月26日07:58   新京报

张海迪:从时代偶像到精神领袖

2002年,张海迪在沈阳签名售书。CFP/资料图片

张海迪 1955年9月生于济南。现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儿童文学译者。

她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5岁时因病高位截瘫,一生经历6次大手术,她用坚强的意志守护脆弱的灵魂,立誓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1997年,被日本 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

她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爱美爱笑爱生命的至情至性女子。——人民日报记者赵泽华

夏天,家里没有电扇。妈妈上班前,让我倚着被子坐好,把一个盛满凉水的罐子放在我身旁,她说你要是热了就把手伸到水里。

我守着一罐凉水过了一天又一天,每天都那么漫长,都让人不耐烦。我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只马蹄表咔嗒咔嗒地走着,不慌不忙。

那就是我活着的声音……

这是张海迪对于她幼年生活的记忆。那年,她8岁。

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她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26岁,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时代偶像。

而在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伴随这一偶像的是40多年的病痛史、6次大手术和无数次内心脆弱的叹息。

她曾对鲁豫说,我每天都想放弃,但就在生命火焰将要熄灭时,我又将它拾起,对着它吹,越吹越大,变成我心灵的篝火。

活着,还是死亡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多年后,张海迪写文章,这样开头。

她的梦想是退休后开一个海迪咖啡馆,但当记者问起来的时候,她第一个念头是,“真希望60岁的时候还能像现在一样坐在轮椅里……”

张海迪从不否认活着的不易。作为一位先后动过6次大手术,患上癌症,被医生断言活不过27岁的残疾人,她一度面对的是生命的软弱和迷茫。

医生很早就预言她死去的几种可能,要么泌尿系感染而死;要么患肺炎而死;或者是褥疮感染而死———这是脊髓损伤的病人最可能死去的症状。

活着最初是一种本能的努力,她给自己当医生。那是15岁,在随父母下放的农村,她生了褥疮,自己晚上对着镜子,点着小油灯,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直到现在,她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活着很难。

她总是背着父母,偷偷地哭,甚至声嘶力竭。长大以后,每当别人说话中提到“狼嚎”,她心里就会掠过一丝战栗———她觉得这个词形容她小时候声嘶力竭的哭喊最恰当。

实在忍耐不住的时候,她把自己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拽下来,靠着撕扯头发,消解痛苦。

后来,她找到了活着的动力。在父母下放的尚楼村,她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自学针灸医术,为1万多名乡亲们无偿治疗病痛。她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为乡亲们修收音机。

“我从人民群众那里,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从他们治好病后说的那些话,我真的就感到快乐,真的觉得自己活着有意义,生命总是要有意义的,否则的话仅仅就是一个躯体而已。”

然而活着还是很难。

17岁时,她跟随父母从下放的尚楼村回到莘县。找工作时,她四处碰壁,备受歧视。

冬天,张海迪在轮椅上挤在县劳动局门口等待招工。

“叔叔,给我个工作吧。”

“那么多好胳膊好腿的人还没工作哩……”

“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张海迪说,她想到了自杀。

1974年7月14日,趁父母出差,她写好遗书,然后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

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自杀的情景,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

还想起了爱。

她想起答应给妈妈钩的茶杯垫还没有钩完;还有爸爸烟斗里烟丝甜甜的奶糖味道还没有闻够……

最终,她挣扎着呼救,邻居救活了她。

一面青春的旗帜

1981年,张海迪在莘县广播局工作。她的事迹很快被媒体发现。那时她从不避讳讲述以前自杀的经历,讲述她曾经的痛苦,迷茫和坚强。

而许多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

直到1983年,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去采访,率先披露张海迪曾经自杀的经历。

稿子见报后,许多人表示,正是看到张海迪自杀的经历,让人们感到张海迪并不像以前宣传的人物形象那样高不可攀,她也有过迷茫,使人感到真实可信,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不是神。

上世纪80年代初,刚从“文革”动乱年代走出来的年轻人,没好好上学,没学好本领,却要面对着升学、就业的困难和挫折,面对改革开放大潮,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应该怎样走。而张海迪正是用自己的行动在探求人生意义的同时也回答了时代的提问。

雪片般的来信从各地飞来。有的信封上甚至连地址都没有,只需写上“张海迪收”,就能寄到共青团中央。

仅中国青年报社就收到了8万多封读者来信,定价0.4元的张海迪事迹手册《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500万册。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随后,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张海迪题词。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向张海迪学习”的热潮。

张海迪成为与雷锋比肩的时代偶像。

沉入心底的海洋

在成为全国范围的先进模范之后,工作、房子、学位纷纷向张海迪涌来。

她一一拒绝。

张海迪后来回忆,当时组织上要她去担任一个级别很高的职务。她当时沉静地回答,“我回去以后,还是从事我的工作,我怎么来的,还怎么回去。”

她说,这是刻意的拒绝,理由是妈妈从小教给她的,“不应该不劳而获。”

其实,她有自己更钟爱的选择———写作。

“我想的就是我要沉到我心底的海之中,我心底的海是深蓝的,我要沉进去,不管外面怎么样,不管上面有多大的风浪,总有一天,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升上来的时候,我再一次浮出海面的时候我会看见崭新的太阳,也让大家看到一个崭新的我”。

1983年3月在人民大会堂的一次报告后,她突然晕倒昏迷过去。

这次让张海迪下定决心,回到自己热爱的文学创作中去。

她回到济南,一沉十年。

等到她再次浮出水面时,当年那个戴着宽边黑框眼镜的长发姑娘已变成一个优雅睿智的“海迪阿姨”。

她拿出了100多万字的作品,许多书被翻译到全世界。她还翻译了大量国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她的小说和散文集一版再版。

但张海迪也知道,“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学之外的名声要大于文学创作的本身。我从来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学创作的本身。我怎么样能够把我的作品写得更好……”

新的征程

2008年11月13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张海迪当选为第五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成为邓朴方的继任者。

此前,当邓朴方找到张海迪,希望把残联的重担交给张海迪时,她一直坚持拒绝这个“部级”高位。她担心经验不足。

这次,在邓朴方的再三坚持下,最终她接受了这份重托。

11月17日凌晨,张海迪更新了博客,她以“我的留恋”向作家生涯暂作告别。“今后,我将以不同的方式继续为社会服务。少女时代我曾说,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我的理想实现了。”

53岁的张海迪,开始了人生的转型和新的征程。

履新残联主席不久,张海迪就拖着病痛的身体,带着各种服用药片,开始频频深入基层,四处调研。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市。

担任政协委员时就一直努力在呼吁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问题,在张海迪担任残联主席后,得到更快的推进。

2009年6月,公安部就允许双下肢残疾的残疾人驾驶汽车开展了征求意见的活动。公安部交管局表示,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残疾人驾驶汽车考试办法,尽快出台相关规定。这些让许多人看到了中国朝着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利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这位被认为将给中国残疾人事业注入新活力的掌门人,已经从一个时代偶像变成一位务实的精神领袖,她的背后,是8300万中国残疾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