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乌审
2010-05-29

今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绿色乌审》

(2010-05-29 08:55:32)
标签:

文化

 

今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绿色乌审》

绿色乌审(盛世民族情)

尚文达 任合一 白高军《 人民日报 》( 2010年05月29日   08 版)
今日《人民日报》第八版《绿色乌审》
 
 

  向黄沙宣战

  乌审旗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它的名字与生态建设紧紧连在一起,“牧区大寨”的称号曾为她带来无上的荣光和骄傲。1966年6月12日,以马里苏丹联盟党政治局委员、司法部部长为首的马里代表团,在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的陪同下,乘专机到乌审访问。陈毅元帅诗兴大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美名天下传!”

  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由于十年动乱,乱垦滥伐,不讲科学的过度超载养畜,加剧了毛乌素沙漠的恶化。

  “乌审旗曾是一个林草丰茂之地。但从上世纪60年代起,乌审旗土地沙化逐年加剧,强度沙化面积70年代中期达到540万亩,到80年代初扩张到70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使得乌审旗一度成为国家级贫困县。沙进人退的往事不堪回首。”乌审旗旗委书记张平如是说。

  严酷的现实,逼迫乌审旗人必须绝地谋生,他们开始了“愚公移沙”的伟大征程。10万干部群众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脚下的每一寸不毛之地,将绿色传奇书写在这1.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海中。其间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偶一闻之,便令人潸然泪下。

  殷玉珍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农民,长期生活在毛乌素沙漠之中。她同丈夫白万祥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克服无水、无电、无路的困难,坚持植树治沙。没有钱买树苗,殷玉珍就从娘家借了300元钱买了几头猪仔,希望养大后能够卖点儿钱。丈夫也到外面给人家掏粪、盖房子、干农活儿,和别人不一样的是:他打工不要钱,只要树苗。殷玉珍一家的收入除了勉强填饱肚子之外,全部投到了治沙上。每年春节的喜庆气氛还没有散尽,殷玉珍和丈夫就开始忙碌了:剪枝、扎林、背苗条……他们没黑没白地劳作在沙海深处,累了就躺在沙窝窝里歇一会儿,饿了渴了就啃几口干馍、喝点凉水。每年,殷玉珍的脸都会被风沙打得脱几层皮,手先是裂口子、出血,后来就结成了老茧。过度的劳累,使她落下一身的病,丈夫也患上了严重的肺炎、支气管炎。一提起孩子,殷玉珍心中就充满了深深的歉疚。在怀孕的时候,殷玉珍一直没有耽搁种树,她的第一个孩子在背树苗时流产了,第二个在种树时早产了,幸运的是这个孱弱的孩子竟然奇迹般活了下来。孩子还没满50天,殷玉珍就去种树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殷玉珍夫妇绿化荒漠6万多亩。因为治沙造林成绩显著,她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苏力德苏木昌黄嘎查,一位名叫乌云斯庆的蒙古族妇女,以她的胆识和智慧,带领12名姐妹共同治沙造林的故事广为流传。乌兰温都尔的汉语意思是“红色的大沙梁”,是苏力德苏木昌黄嘎查最西南的一块大沙。

  在这里,红色的沙丘连绵起伏,方圆10公里曾经鸟兽绝迹,是全苏木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地方,滚滚黄沙无情地吞噬着周围有限的农田牧场,使嘎查牧民饱受风沙之苦。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刚退休的老村委会主任、共产党员巴音耐木扣老人主动请缨,承包了这片荒沙,开始走上艰苦的治沙之路。但天有不测风云,仅仅一年之后,积劳成疾的耐木扣老人被疾病无情地夺去了生命,带着对绿色事业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间。老父亲的突然辞世,无疑给了儿子乌拉和儿媳乌云斯庆沉重的打击。可他们心里十分清楚,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就是对老人最好的安慰。同样是共产党员的乌云斯庆勇敢地站了出来,提出吸纳当地妇女联合承包治理大沙的方案。她的倡导得到了周边12名妇女的积极响应。就这样,她们组成了联合治沙小组,再次吹响了进军乌兰温都尔大沙的号角。经过数年努力,乌云斯庆她们承包的4.8万亩荒沙已全部披上绿装,当年鸟不拉屎的荒沙梁上,如今不时有百鸟翻飞鸣啭,野兔轻捷蹿奔;满坡满洼的杨柳树随风轻舞,姹紫嫣红的羊柴花芳香四溢。乌云斯庆本人也被评为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

  瘦而不高的身材,黝黑的脸庞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了许多,可一谈起在沙窝子里种树的事,他的脸上就泛起了红光,双眼放射出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激动。他就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尔林川村农民盛万忠。为了保护仅有的耕地,村里号召大家治理沙地,“谁治理,这沙地就给谁”。可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应承下这没谱的事?那时候的盛万忠经常赶着马车去外面,眼界也比一般人宽些。他在陕西榆林等地看到别人在沙子里种下的沙柳鲜活活地随风摇摆,阻挡了不少风沙。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的盛万忠一下子承包了15000亩荒沙。为了治沙,盛万忠把全家仅有的积蓄和卖牲畜的钱全部花掉了。如今,在盛万忠的“绿色王国”里,生长着50多万株杨树和数不清的沙柳、杨柴、花棒、柠条等灌木,利用修剪下来的枝叶和落叶,他饲养了200多只羊、十几头牛,经营着20多亩水地。几年来,他家的收入年均都在四五万元左右。2007年3月,因在治沙造林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盛万忠荣获了国家绿化委员会颁发的“全国绿化奖章”。

  嘎鲁图镇斯布扣嘎查的牧民浪腾花开始治沙时只是和家人一起劳作,后来她发觉仅凭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而且苗条成活率也很低。为此,她萌生了联合周边牧民治沙的想法。浪腾花注册创办了乌审旗青浪生态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由她出任董事长。“创办公司以后,治沙造林的面积由我一家的5000来亩扩大到10万亩,增加了20倍;以前种树全靠人工,现在不仅劳力增加到了十几人,还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时采购苗条、网围栏也能享受批发价,节省不少开支,形成规模以后,可得到国家和旗里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帮助,成活率也大大提高了。”公司运作两年多来,已累计投入造林资金50多万元,浪腾花一人就投入36万元,两年多来已有4万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新型工业化之路

  在植树治沙的同时,乌审人也在苦苦思索着一个前人未曾考虑过的问题,沙漠真的有百害而无一利吗?沙子真的没有用处吗?他们多次进行逆向思维:沙子是从哪里来的?应该说沙子是山体风化而来,那么沙子里不是应该含有矿物质?能不能加工利用,变废为宝呢?

  带着一连串在不少人看来是不太正常的想法,乌审旗旗委、政府和苏里格经济开发区非常重视对风积沙的开发利用,委托中材地质工程勘查院对风积沙进行工业化选矿研究。试验报告揭示,被选矿后的硅砂与长石,可作为生产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陶瓷、冶金、电子、医药和化工等工业。特别是精选后的硅砂,可作为5000多种无机硅产品和2000多种有机硅产品的工业原料,拓宽了沙漠风积沙的工业化利用,展示出了广阔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然而,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毕竟有很大的距离。就在一些企业望而却步和徘徊观望的时候,双剑名酒集团董事长姚智纯却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工业化冶沙的事业。他认识到,目前地球十大灾害之首为地球的沙漠化。全球沙漠化正以每年6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目前我国2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4的土地已经变为荒漠,每年给我国造成5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沙漠风积沙选矿中试生产线的顺利投产,为人类首次大规模工业化利用风积沙奠定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和崭新的创新点,使人类梦寐以求的“沙子变成金”得以实现,这是一件利国富民的大事。2009年6月19日,华原风积沙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暨20万吨风积沙工业选矿生产线、10万吨玻璃制品生产线项目,在乌审旗苏里格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全世界第一家直接以风积沙为原料进行工业化生产的企业。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则做起了沙柳的文章。沙柳具有平茬复壮的习性,热值高,漫山遍野的沙柳资源仿佛是一个永不枯竭的绿色煤田,完全可以进行生物质发电。这才叫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呢。

  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乌审旗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经济优先的原则。面积达1万亩的“博源沙漠生态公园”,清澈的湖水里摇荡着芦苇,一群白鹭在勤快地捕鱼;湖边的3000亩沙地铺满绿草,这是国内首家沙地高尔夫球场。让人吃惊的是,公园内竟然建有两座正在运转的大型化工厂。准确地说,是公园建在工业园区里。乌审旗旗长牧人说:“如果我们继续延续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那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乌审旗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着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必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乌审旗凭借富集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吸引了中石油、中石化、神华、中煤等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进驻。

  生态文明新城

  按照“创建最佳人居环境,建设一流的生态型文化城市”的总体思路与建设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和融资经营城镇的战略,乌审人进一步弘扬了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理念。如今,宽敞整洁的街道、绿树成荫的环境、造型各异的楼宇、玲珑别致的夜景灯饰,舒展、自由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乌审旗一张亮丽的“名片”。听说这里在全国县级第一家提出“十二五”期间农牧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我们怀着好奇心参观了几家农牧户。农民边兰芳和丈夫筹集资金2万多元购进大型饲料搅拌机,在猪棚内安装了30多个槽的自动送料机,养育肥猪,从2007年起,她家的家庭年纯收入达到了18万元。牧民格日乐认真学习钻研农牧业科学技术,积极参加旗、镇两级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现在她家有鄂尔多斯细毛羊180只,优质肉牛40头,水浇地7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土地承包种植大户周增富承包330亩地种植西瓜,一年纯收入高达25万元。

  至此,绿色乌审的路线图也已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治理沙漠改善生存环境;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集中开发利用1%的土地,换取99%的生态恢复和保护;通过打造中国首家生态宜居示范城镇,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大面积减少农牧民富裕农牧民,从而最终实现全旗经济社会的全面小康。

  从曾经名扬全国的“牧区大寨”到今天的“绿色乌审”,从许多人记忆中的黄沙漫漫到现实世界里的鸟语花香,多少年来,“绿色”一直是乌审旗发展道路上的一面旗帜,引领乌审人民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