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0日,湘潭大学数学院暑期“三下乡”赴岳塘区社会实践调研团的活动开展已如期进入了第二天。相比实践第一天些许的焦灼,有了实打实的走访经验和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今天的队员们拥抱着初升的太阳,洋溢着青春的色彩,在学校南门集合后便一起乘车去往今天的实地调研地点——岳塘区湘潭钢铁公司及其周边居民区。
逼近35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和长达一个小时的遥远路途着实考验了队员们一把,但客观存在的外在因素唯一不能改变的是调研团每一位队员坚定的信念。一路的辗转终于到达了今天调研的目的地,然而刚进入社区门口,便有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在队员们面前的是一条失去原有面貌的河流,河面上漂浮着形形色色的生活垃圾,水流也显现出泛绿的颜色。毫无疑问,“水清则无鱼”这句话离这个景象相隔着的不仅仅是五个字的距离,中间隔阂着的是数不清的污染源。

如此一番景象,着实让调研队的队员们感到诧异,在对周边居民的走访过程中,队员们对于这条河流“质变”的情况着重做了采访,并了解到了实情。一位退休在家的老爷爷表示队员们看到的这条河流是流向母亲河湘江的,之所以存在这样严重的污染问题,是因为附近湘钢排出的废水已及当地居民堆积的生活垃圾没有及时处理。老爷爷还这样无奈地说道:“我在这住了很多年了,这个水从上世记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是这样了,一年四季一直是特别臭的,不仅气味重,到夏天的时候还会特别招蚊子等虫子,而且常年累月如此,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言语中,队员们从老爷爷身上似乎看到了更多当地居民对这种污染情况的控诉和忧伤。但又将他们的无能为力展露无遗,只是保持十几年一直保持的态度,姑且安度自己的生活。
走访进行到这里,队员们感到些许的惆怅,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污染排放,无节制的生活垃圾积压以及居民保持的缄默态度,才让昔日碧波荡漾的河流失去本色,“质变”成为今天的无法辨别的模样。
共同享用母亲河的三湘儿女,是时候该挺身而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了。若你我携手,定能还原母亲河本色。山乡巨变,城乡发展,但我们拒绝母亲河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