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介绍
 

前段时间,广而告之&公益中国网发布的《互联网悄悄挑拨所有人的关系》,引发了很多朋友的感慨。

你有没有发现,“原生家庭”这个词这两年格外地火,几乎所有成人世界的不如意、不顺遂、不自信、人格的缺失、亲密关系的不和谐都能在原生家庭的理论框架下找到对应的症结。

未命名3

来源:公益中国网

这个理论最早是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提出来的,原本只是说家庭环境可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这个理论传到国内,再经过电视剧和自媒体的几经辗转之后,就彻底变味了,成了无数年轻人怨恨父母的理论武器。

有的年轻人动不动就把工作不顺、恋爱失败,甚至买不起房的焦虑等不如意,全盘甩锅给父母没有给我一个好的出身,稍微遇到点挫折就大喊“原生家庭毁了我”。

这种归因方式看似找到了问题根源,实则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捷径。将人生困境全部归咎于原生家庭,无形中否定了个体的能动性和改变的可能。

实际上,心理学本意是让人理解过去、疗愈创伤,而非固守伤痛自我设限,以达到终身成长。真正成熟的应对方式,是承认家庭影响的存在,同时不放弃自我成长的努力。

而那些连“原生家庭”这四个字都没有听过的父辈们,面对子女突如其来的指责,既茫然又心碎,他们永远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51020160015

来源:小红书

像企业家任正非儿时一家人睡觉都是破旧褥子下面铺稻草,两三个人合盖一床被子。衣服也是老大穿完老二穿,缝缝补补又三年。吃饭更是多靠米糠充饥,原本成绩优异的任正非还曾因饥饿而挂科,高中三年的理想是不过是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

上一代人大多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他们核心的追求是生存与稳定。而新一代生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追求的是自我实现、精神共鸣与情绪价值。

这种代际期待的巨大落差,导致了双方对“什么是好父母”的理解不同,冲突也随之而来。

可是,父母或许能力有限,但大多数也倾尽了全力。他们只是“搬起砖头就无法抱你,但放下砖头就无法养你。”的一介凡人,在我们抱怨原生家庭给予的关爱太少时,是否也想过父母的无奈,是否明白他们在“搬起砖头”与“抱你”之间所做的痛苦挣扎?

用我们今天对“好父母”的标准,去审判在“生存”语境下挣扎的父母,对他们来说又何尝公平呢?
 
图怪兽_未命名(5)

来源:图怪兽

而这种原生家庭有罪的论调,不仅让很多人看不见爸妈带着时代的创伤挣扎,看不见他们省吃俭用抚养自己长大的艰辛,更忽略了家族传承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成功转移了年轻人的注意力。

有些年轻人在面对个人无力改变的房价高、996、内卷等时代困境时,家庭不自觉地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其实,这些明明是社会公平、资源分配等公共议题,却被某些势力刻意引导成了父母没能给你铺路的家庭矛盾,而那些真正的既得利益者,正躲在屏幕后偷着乐……

这套“分而治之”的老套路,西方殖民者早已玩了上百年。

就像当年比利时殖民者,拿着卡尺量卢旺达人的鼻梁,硬生生地把一个民族划分成了高贵的图西族和低微的胡图族。这场人为制造的种族分裂,成了后百万人惨死的导火索。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兜兜转转绕不开一个利字,得到了土地、矿产、劳动力等一系列资源,却给当地留下了至今难愈的伤。

现在他们把这套把戏,又用到了中国家庭身上,只不过武器从种族理论,换成了心理学概念,妄图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思想殖民。
 
图怪兽_未命名(1)

来源:图怪兽

在一双无形大手的推波助澜下,越来越多的自媒体,抓住了控诉父母这一流量密码,深谙“冲突即流量”,不断炮制“父母皆祸害”的极端案例,煽动情绪,将复杂的个人发展问题简化为单一的家庭归因,形成了一个互相诉苦、比惨的“信息茧房”。

老话常说“虎父无犬子”,我们文化里讲究的是彼此支持,相互取暖的薪火相传,强调的从来都是代际之间的理解与担当。

这场思想殖民里最恶毒的地方,就是让你相信和你最亲近的人,居然是伤害你的人,甚至是你的敌人。
 
图怪兽_未命名(3)
 
来源:图怪兽

更可怕的是,如果你认可原生家庭是我们不幸人生的原罪,那就不可避免地一次次回到那个出发的原点。

事实上,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从不是一场关于“对错”的审判。原生家庭,也并非是一生都无法治愈的痛苦。

父辈们,用他们的一生,为我们解决了“生存”的命题。而我们这一代,站在他们用脊梁撑起的高台上,要解决的,是“发展”与“幸福”的命题。

原生家庭深刻影响了我们的起点,但并不决定我们的终点。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只有不断成长的自已。
 
图怪兽_未命名(4)

来源:图怪兽

当我们停止抱怨“他们为什么没能给我更多”,转而思考“我如何利用他们给我的一切(包括生命本身)去创造更多”时,我们才真正地长大成人。

我们要时刻警惕过度渲染“原生家庭定终生”背后的文化陷阱!回望那条来时路,可能有满目疮痍,但也有生生不息。

正向的,让它们继续温暖自己;负面的,去改变,去提升,去自渡,尝试着慢慢去治愈那个曾在原生家庭里遭受过创伤的自己。

活着,滋味如何,苦乐自知,但最终的味道我们可以自己调配。

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

公益中国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公益范畴各类公益事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公益网站:http://www.pubchn.com/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s://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427
 
 
图片报道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