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你刚为一条“山区农村孤儿生活贫困”的短视频心酸不已,三天后警方通报视频是编故事。
来源:央视频
你刚为“某地多只小猫被挖眼砍断四肢”的消息忿忿不平,警方说AI造谣的人已被拘留。
你刚为“某品牌保健品致癌”的新闻惶惶不安,第二天权威机构辟谣称研究数据被恶意篡改……
当愤怒、同情或恐惧被精准挑动,理性便成了第一个牺牲品。
南方都市报的实测结果更是让人脊背发凉,在AI工具中输入“洪水”“伤亡”等关键词,仅需5分钟就可以炮制出以假乱真的灾难现场。
伪造的桥梁坍塌画面,虚构的群众被困场景,再配上煽动性的文案,瞬间就能在社交平台掀起恐慌。
来源:小芯前沿
更可怕的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是真实信息的6倍。
算法不辨真伪,只追逐情绪流量,越是极端、猎奇的内容越容易引爆传播,而普通人对这些虚假信息的识别准确率只有60%。
但是,在防汛救灾的黄金24小时内,每延迟1分钟辟谣,就可能让上百人陷入盲目求生引发的次生灾害。
技术本无罪,一旦被恶意利用就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凶器,被挑动情绪的我们也成了引发雪崩的“雪花”之一。
而且,你以为你在“吃瓜”,其实你在被别人当“瓜”种。你流的每一滴泪,都变成了造假者的流量提成。

来源:豆包
北京4月中旬以来的“清朗行动”,短短时间里清理违规短视频42.7万条,处置违规账号3.5万余个。
这些被删除的内容,每一帧都在嘲弄着我们的善意:
“孝顺女儿儿媳”给住院妈妈吃泡面,镜头外是团队指挥老人摆姿势;两名男子身穿夸张服饰,装扮成农民磕头求雨;男子“深夜护送100个陌生女孩回家”,实则对着女生猥琐地笑,追着女生跑……
这些视频打着“记录真实”的旗号,实则通过刻意煽情、虚构情节收割流量,甚至借此带货牟利。
视频一旦“爆火”,单条收益可达数千元,吸引了大量账号跟风模仿,比如上面提到的“随机护送女孩回家”,就有男子跟风声称“抓100个老婆回家”。
来源:央视频
今天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能力,却生活在一个比任何时代都接近“无知”的状态。
大数据算法只看喜好投喂,在信息茧房反复验证真伪的过程中,很多人因“决策疲劳”而放弃思考,彻底沦为算法的傀儡。
最终,为这些虚假谎言买单的是所有人。一次次错付的信任,让我们不敢轻信,或者只信自己想信的,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一片质疑声中也更难得到帮助。
尽管“辟谣跑断腿”,但全社会在一起“跑”——
相关部门加大管控,持续发力防止AI技术滥用。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生效,要求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必须亮明身份。9月15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进一步规范AI使用。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不仅如此,有关部门也要加强惩处造谣的力度,让造谣成本再大一些,才能对不法分子形成震慑。
除了及时处理违规视频,各大平台也应该重视前期审核,升级技术手段,更有效地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的传播。
最重要的是,唯有让“人”更清醒、更聪明,才能从虚假信息的陷阱中“自救”。
1、查源头
警惕无明确作者、无正规信源的信息,AI生成信息常伪装成“网友投稿”“内部消息”。不要轻易相信未经核实的消息来源,政府机关、知名媒体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更可靠。
2、看细节
AI图像:观察手指数量异常、光影不自然等;
AI视频:注意口型与声音不同步、背景模糊扭曲。
3、验逻辑
AI生成谣言常出现前后矛盾、地名错误、与常识相悖等。
4、用工具
关注“公安部网安局”新媒体账号打谣信息,或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等渠道一键验证。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5.要参与
视频创作者应确保内容的真实合法以外,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举报渠道及时反馈,积极参与网络环境净化。每个人的小小努力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正能量,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空间。
捍卫真相是一场必须赢得的赛跑,或许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
从平台审核到法律铁拳,再到我们每个人的不传不信,谣言终会止于下一个清醒的你我。
别让我们的善良成为流量的燃料,别让我们的愤怒沦为谣言的帮凶。
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
公益中国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公益范畴各类公益事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公益网站:http://www.pubchn.com/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s://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