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制让社会组织“活起来”
过去成立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成了一道无形的坎。
“原来我们成立社会组织,必须要到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要求有固定场所、最低3万元注册资金、主管部门批准等条件,这些条件的限制,把很多有意愿为百姓服务的人拒之门外。”采访中,昆区民政局局长李长茂介绍说,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包头很多民间组织都没有注册登记,这些组织到底有多少人,他们在干什么,也无人知晓。“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能把这些社会力量集中起来,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
经过一番考察,昆区率先全面改革,开始实行备案制度。“备案登记和原来的注册登记不同,没有条条框框的制约,民间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备案的形式免费登记入库。”
从前年昆区民间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到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昆区民间社会组织从79家发展到266家。
“现在,民政部门通过在民间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与街道党工委实现双重管理。这样,我们对他们开展的活动就可以随时掌握。而且在开展一些大型活动时,社团成员的参与度高、活跃度强。”李长茂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昆区很多社区都有社会组织,比如上门陪老人聊天的“敲门唠嗑”服务队、免费代管小学生的“快乐4点半”、调解家庭矛盾的“劝和小组”等,而社会公益类、文体类的组织更是数不胜数。李长茂表示,如今依然有很多民间组织不知道民政局的新政策,下一步,他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备案登记。
◎在孵化园区温暖成长
为了能让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去年5月,昆区投入近百万元筹建了包头市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园——包头市益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并于8月份正式启动。
益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崔雅云告诉记者,服务中心的主要工作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双孵化,现已引入较有影响力的枢纽型、支持型、示范引领型社会组织。
“我们孵化园为非盈利的社会组织搭建一个孵化平台,通过孵化、培育、出壳,让社会组织快速成长,并透过公益创投、社会捐助等形式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来开展公益活动。”崔雅云说。
在孵化园区,记者看到了多功能会议活动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办公区等七个区域,这些设施均免费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
据了解,孵化园重点发展的社会组织包括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会维权类,入驻的备案社会组织将在中心完成两年的孵化期,成熟优秀的社会组织可以直接进入创投园,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过程。
“服务中心自承接孵化园管理运营工作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本土社会组织孵化的管理扶持政策,并开展了首次社会组织项目申报培训工作,内蒙古民政厅在考察我们的孵化园之后给予肯定,并投入40万元购买了入驻孵化园社会组织的服务。”崔雅云高兴地说。
◎社团组织可获多种扶持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包头市自强公益协会负责人刘月飞,他说,自强公益协会是去年11月入驻孵化园区的。
“孵化园区给我们提供了办公场地、设备、通信网络等硬件设施,这让我们工作起来十分便利。我们的会员全部是残疾人,我的目标是让他们尽快就业、创业,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人。”刘月飞信心满满地说。
入驻园区的包头市心愿协会的李鑫也表示,作为贫困家庭孩子实现愿望的“心愿协会”,他们更倾向于园区提供的培训机会。“入驻园区后,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发展思路,目前,在册登记有愿望的贫困孩子已突破5000人,愿意帮助孩子们实现愿望的人群也日益增多。”
截至目前,入驻孵化园的社会组织有11家,其中两家成熟的组织已经完成“孵化”,顺利“出壳”,分别承接了昆区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社区的老年群体能力评估及老化预防项目、昆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工作。崔雅云说,孵化成熟的社会组织如果有切实可行的项目,政府就会出资购买,支持他们进一步发展。
记者了解到,孵化园每年还将推行许多公益项目,诸如“TSP”(种子计划)、公益年会、社会组织创投大赛、公益拍卖会等。此外,孵化园还将建立起完整的社会组织A级评估体系。评估结果实行动态管理,将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依据。
2015年昆区的目标是实现备案社会组织1000家,同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能,李长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