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9日,甘肃省会宁县柴门乡王妈妈拿着旱死的玉米苗欲哭无泪。10年10旱是会宁县的基本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312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800毫米,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2003年10月以来,会宁县中北部的15个乡镇持续干旱,至今未形成有效降水。这次旱灾时间之长、程度之严重、范围之广,是会宁县近几十年未曾遇到过的。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村民在已经荒废两三年的土地上开始新一年的春耕(5月9日摄)。宁夏中部干旱带2006年遭遇罕见旱灾,已连续60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的地区范围涉及11个县(市、区)、68个乡镇、887个村,大部分地区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大旱面前,宁夏中部干旱带147万受灾群众不等不靠,因地制宜,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生产自救。他们在农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进行引水灌溉、铺地膜、拌良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力争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5月8日、9日,宁夏境内普降小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田土壤墒情,老百姓开始购买种子和化肥,在已经荒废两三年的土地上开始了新一年的春耕。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的一位妇女在灌溉过的地里播种西瓜(5月9日摄)。
中宁县喊叫水乡白圈子村供全村饮用的一口水窖即将干枯(5月9日摄)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农机站工作人员在抽水点安放抽水机泵(5月9日摄)。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的村民在抽水点牵引用于灌溉的水管(5月9日摄)。
宁夏中宁县喊叫水乡用于灌溉的水管长达1公里(5月9日摄)。
在宁夏海原县兴仁镇东滩村,地方政府免费给老百姓提供的生产用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