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路上应该有个好心态
2014年01月26日 来源:经济日报
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为发了篇称赞高铁环境舒适、服务温馨、旅客惬意的微博而被不少博友吐槽后,觉得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但首先声明不是打口水仗,只是与大家沟通、商榷下。
1月16日是春运的第一天,我在北京至桂林的G529次高铁上。车过衡阳后,我在站台上看见一个用担子挑着两个塑料编织袋的农民进了商务舱,心中疑惑这商务舱一般不是高端洋气上档次的人才会去坐吗?乘务员告诉我才明白,“过去从衡阳到桂林不仅车少,快车也没有,当地的农民对高铁很新鲜,2013年12月28日开行这一天许多人拉着我们乘务员合影,虽然高铁的商务舱票比飞机票还要贵些,但短途的票也只有几百块钱,有些富裕的农民还是想感受一下拥有最现代设备的商务舱是个什么感受。”这说明乘坐商务舱的旅客不仅仅局限于政商人士和白领阶层,旅客市场很多元。
所以,这种变化我发在了微博上,想来是因为春运,此微博颇受关注,引来不少博友吐槽:作者是不是思想简单,看看那是什么火车,是什么座位。高铁的一等座和商务座吧?票价都比飞机贵。平民舍得坐吗?偏远地区能坐高铁回家吗?这个根本不能代表春运。多去看看k打头的火车吧。特别是涉及劳务输出大的地区的火车。
看着这些评论,不敢怠慢,也惶惑撰文是否偏颇,做了一圈粗浅的调查,也作了一番思考,现与读者和博友们分享以下几个心得:
首先,高铁作为铁路运输的一种,目前,我国的高铁技术在全球也可以说是领先水平,这是我国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之一,它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客运紧张的现实,如春运。同时,在“春运”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国特有的经济和文化现象面前,我们都知道“一票难求”现象还大量地客观存在,还有许多人还买不上票、还回不了家,但是我们的各级政府、铁路等交通部门都在积极地想办法。就拿京桂高铁的开通来说,前往旅游城市桂林,没通高铁前,最快也需要22个小时,而现在坐上高铁约11个小时就到了,节约了一半的时间,打破了此段客流紧张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