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蔗乡人家“甜蜜”的春节
2014-02-03
云南蔗乡人家“甜蜜”的春节

2014年02月03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玉溪2月2日电 题:云南蔗乡人家“甜蜜”的春节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大年初三,本该是走亲访友、喝喝小酒的日子。家住云南省玉溪市十街乡魏所村的杜忠荣和媳妇却顾不得悠闲,一大早起来打理自家的糖坊——今日,村里的张姓人家约好了要来榨糖。

  糖坊位于乡路边,被高大葱绿的芭蕉树和桉树掩映着,糖雾腾腾。一走近,红糖的甜香扑面而来。作坊门前偶有班车往来,总有人经不住糖香的诱惑走下车来,捎几提红糖去拜年。

  杜忠荣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冬月尾至次年清明前后,熬制红糖是村中最重要的农事,“春节也照旧”。尽管十街的气候适合种植甘蔗,制糖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但如今,只有在魏所一带,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土法制糖传统工艺。

  在柴油机的轰鸣声中,一根根甘蔗被榨匠不停地“喂”向榨滚内,白色汁水不间断地榨出来。经过简单过滤后,蔗水又被倒入5眼“牛尾灶”的第一口大锅中。随着加热,蔗水沸起,榨匠不断地捞去泡沫和杂质,再把蔗水依次向内锅倒递。翻入第5口锅时,蔗水已成金黄色膏状,稍做搅动,便开始收缩结晶,变为金红色。榨匠趁热将糖浆舀进小瓷碗里,不一会,糖浆就冷却成红糖砣子。将碗扣过来轻轻一拍,碗状的红糖就掉了出来。

  “灶上的5只大锅,依次代表了熬糖的各个蒸馏阶段,火候和翻糖的时间掌握得不好,或是捞沫子慢了点,这锅糖就毁了,”44岁的杜忠荣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利落地搅动着锅里的汁水。作坊里,人来人往,机器声、人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好似过节。

  杜忠荣告诉我们,由于糖坊多以代人加工的形式经营,从收割到榨汁、熬糖,一直到装筐,整个过程好似集体劳动;尤其是收割甘蔗,村里不忙的人都会过来帮忙,场面极其壮观。

  一锅糖榨毕,杜忠荣的岳母施惠兰把剩余的糖浆小心翼翼地注入一个小狮子模样的模具中。她告诉记者,狮子糖是拿来供祖先用的。“过春节了,得让老祖宗也尝尝这甜味”。

  对于施惠兰这样的老人而言,十街的春节绝对不能少了“甜蜜”的红糖味。“我们这边过年,待客不用茶,而是用红糖和甘蔗。走亲串友,红糖是必备的。老人爱用手帕包小块红糖揣在口袋里,小孩最喜欢的就是提着红绳串好的狮子糖时不时添一口。”施惠兰说,在过去的穷苦日子里,“有块小小的红糖揣在怀里是件让人特别高兴的事”;现在,红糖卖得好可以给孙子挣学费也是件高兴事。

  “您家一年制多少糖?卖多少钱?”

  “没数,到了榨季,我一个人每天得包100多公斤的红糖。供不应求呢。”

  对十街的红糖,施惠兰充满自信,却又不免惆怅。“种甘蔗、榨糖的活计太苦,年轻人都不愿意干了。”

  夕阳西下,记者追随着运糖马队准备离开魏所村,杜忠荣说,明天还会有另外一户人家来榨糖,“春节里的这抹甜味可不能丢”。(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