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
2006-05-09

 
 
  留守儿童——中国1.2亿农村“打工族”留下的2000万不超过十四周岁的农村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了这些孩子的“情感缺失”、“情感饥饿”;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少留守儿童的性格产生了偏差。(2006-5-3《新京报》)

  时下,庞大数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和后辈命运,背井离乡进城务工或经商,使得许多乡村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的贫弱社区,留下了大量寄托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家、甚至独守门户的未成年人。这些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如何关爱他们、让他们象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是我们整个社会不能不认真考虑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大自然赋予每个人质量大体相似的脑细胞,能不能发挥聪明才智,关键在于后天的塑造。父母对孩子关爱和照顾尤其重要,这本来也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享受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已经变成一件奢侈的事,于是这些留守儿童就常常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对父母有依赖,在心理发育、性格培养等方面,也离不开父母的引导。那些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代沟原因,爷爷奶奶的能力、观念等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总是欠缺着什么,这些孩子不但生活没有规律,有的还内心空虚,思维走向极端化。

  人们一定对4月29日一条来自《中国经济时报》的消息记忆犹新。一个7岁的小孩看着不慎失足跌进河里的妹妹挣扎呼救,既不施以援手,又不及时呼喊大人来救援,任由亲妹妹被河水吞噬。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这个孩子镇静地说:“活那么苦,拉她干什么?”这样的话让人心惊,更让人心酸!这是一对父母离异后跟着年迈祖父母相依为命的苦命孩子。艰难的处境让年幼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

  常言道,儿童的心灵是一块可以随意耕作的沃土。种下跳蚤,决不可收获龙种;种下冷漠,决不可收获美好;种下失望,决不可收获希望。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需要。做父母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或失职,给孩子的未来留下祸患和隐忧。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举。如果我们的家长和社会漠视留守儿童,我们必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