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公共场所中因儿童哭闹引发的冲突时有发生,甚至有成年人对儿童恶语相向。
为什么现在的成年人对孩子恶意如此大,有些甚至到了“厌童”的地步呢?
“厌童”情绪并非简单的代际冲突或个人偏好,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成因。
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公共空间设计长期以成年人需求为中心,缺乏对儿童活动的合理规划。
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开始更关注自身感受和情绪价值,期待在碎片化生活中构筑安静的舒适区,实现低门槛的情感补给。
同时,生育率下降,身边的儿童变少了,许多成年人本就缺乏与儿童相处的经验和耐心,更不会了解对于“完美儿童”的想象与现实中儿童天性之间的落差究竟有多大。
来源:图怪兽
很多不明真相的成年人以为家长教育、管教,就能使孩子在任何场合都保持安静、守规矩,却忽视了好奇、好动、情绪化才是儿童发展的天性。
再加上“奶头乐”文化的加持下,部分成年人无法自我成长,甚至觉得自己“还是个宝宝”,又谈何对另一个“宝宝”有包容心和同理心呢?
当活泼好动的孩子进入这些“不适合儿童”的空间,任何的声响都会被视为对这种环境的“破坏”,冲突必然一触即发。
但值得欣慰的是,“儿童友好”理念逐渐兴起,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公共空间的意义和社会对于儿童的包容度。
从北京商场将“母婴室”改名为“育婴室”,到上海、深圳试点增设“父婴室”;从公共场所增设婴儿车通道,到图书馆开设儿童阅读区,这些变化都在证明公共空间正在打破仅仅以成人为中心的设计逻辑,儿童在公共空间开始有了一席之地。
来源:微博
不仅如此,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推进。国家出台育儿补贴政策,多地延长产假、陪产假,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这些措施减轻了育儿家庭的负担,也在传递重视儿童价值的社会信号。
儿童友好型社会建设不仅关乎当代儿童的福祉,更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儿童早期体验对其一生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个能够自由探索、获得尊重和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培养自信、独立、有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如果儿童长期生活在排斥和压抑的环境中,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和反社会倾向。
来源:图怪兽
从宏观角度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儿童友好社会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竞争力,这也是世界各国开始“抢人大战”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声音不是需要消除的噪音,而是未来社会的回声。建设儿童友好社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在城市规划方面,应当将儿童需求纳入设计考量,增加公园、绿地、游乐场等儿童活动空间,完善母婴设施、无障碍通道等基础设施。
来源:图怪兽
在社区方面,可以建立更多亲子活动中心、社区托管服务,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同时进行科普,帮助成年人理解儿童发展规律,提升对儿童行为的包容度。
政策保障也要继续添砖加瓦,需要通过立法明确儿童友好设施的建设标准,加大对家庭育儿的支持力度。
身为父母,我们也要主动规范孩子行为。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及向周围人沟通争取理解。若对七八岁孩子影响他人的行为仍放任不管,不仅会让大家对“熊孩子”的负面印象更深,还可能加剧“厌童”情绪,这值得每一位家长警醒。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我观念的转变。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容纳不同年龄段成员的需求,包括那些还不会为自己发声的孩子们。
来源:图怪兽
曾经的你我也是一个孩子,今后的我们或许也会养育一个孩子。
当我们学会为下一代调整空间、改变规则、包容不同时,我们不仅在建设更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也在共同塑造更温暖、更包容、更有远见的文明社会。
公益中国,从我心做起。
公益中国网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大公益范畴各类公益事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公益网站:http://www.pubchn.com/ E-mail:pubchn@mmia.com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s://www.pubchn.com/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