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爸爸妈妈不在家———留守孩子,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
2006-05-07

  黄鹏(右)今年5岁,爸爸在江夏承包砖厂,母亲也去帮忙,平时没时间回来看他们,当他想念父母时,就和姐姐到山上玩耍。

  “留守孩子”,是父母或其中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的特殊群体,据统计,中国目前有1.2亿来自的农村“打工族”在各地流动,留下了2000万不超过14周岁的农村孩子。

  3月28日上午9时,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的长山小学,从外表看,这里与其他小学没什么两样,但却有着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孩子,即他们的父母或其中的一方流动到外地打工,只好独自留在家乡接受教育。

  一年级学生黄艺的爸爸去年病逝,因家里欠下10万元的债,妈妈到外地一家服装厂打工以还清债务,每年只能回来一两次。一提到爸爸妈妈,小黄艺的眼眶就红了,“经常想得哭。有时候上课都听不进去。”在学校里,她很少和其他同学一起玩,大部分时间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思念父母。

  长山小学253名学生中,像黄艺这样的留守孩子有107名。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目前有1.2亿农民工在各地流动时把孩子留在家中,这个特殊群体多达2000万。

  希望通过外出打工改善家庭生活和孩子的命运,是打工者背井离乡的主要原因,但很多孩子却因此失去了和父母待在一起的机会。本来,这些打工者的最佳选择,是带孩子一同在打工的地方生活,既可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又可监督他们的学习,但由于户籍限制、各种额外的费用或复杂的入学手续,使这种选择难以实现。

  黄文犟本来跟妈妈在武昌区一所小学读书,可他适应不了城市里面的学校生活,竟转到乡村小学去了。他说在乡下自己会快活一些。“他们(指城市学校的同学)经常嘲笑我土,我不喜欢他们。”

  黄文犟的妈妈在武昌花桥搞经营。她说,农村的孩子和城里人的孩子一样,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为了能让孩子读得起书,孩子他爸跑到湖南当厨师,每个月赚不了多少钱,为了补贴家用,她就跑在这里做小本生意,收入不稳定不说,还没机会和孩子待在一起。“究竟应该是留在家里和孩子相守,还是进城打工?”她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孩子留在农村的老家里,无论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再怎么疼爱,也代替不了父母的位置,因为孩子们更需要父母的关怀,在父母面前撒娇、淘气。

  留守孩子聂贝表示,跟任何人都不如跟爸妈一起生活开心,“我有什么心里话可以跟爸爸妈妈说,爷爷奶奶就不同了,比如一些私人问题,我就不会告诉他们。”

  听聂贝这样说,爷爷可不答应了:“当然没区别!贝贝什么事情都告诉我的。”但提起贝贝的学习,老人就没那么自信了,“老两口都不识字,没办法指导她。”幸运的是,聂贝很自觉,成绩总在班里排第一。

  留守孩子所在的区域,大都经济落后,当地人的文化程度也比较低,因此,接受托管重任的成年人对留守孩子的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查,由爷爷奶奶代管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如父母直接管教的效果为好。至于由亲戚代管的孩子,更由于亲疏关系的原因,使代管者很难进入角色,不敢放手管理,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甚至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华师大心理学院向国家教育部提供的专项调查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是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父母的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形成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的环境条件,这容易导致儿童对世界的安全感、信任感不够,缺乏对社会的好感,这对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深远的。如果现在社会不能给他们一个有效的情感补偿,留守儿童很可能成为一个风险较大的群体,必须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尽快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有关专家建议,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乡村建立青少年或儿童活动中心,把这些孩子组织在一起,让他们相互帮助,找到一定的心理支持。此外,对打工家庭留守的爷爷奶奶这一群体,也可以做些普及性的教育和宣传,使他们和留守孩子的关系更加密切,并学会给孩子更多心理方面的关心。而那些有许多留守儿童的农村学校,则应采取针对性的补偿措施,如为学生提供与打工的父母通电话的便利条件,并最好能配有心理辅导老师,这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是很好的教育补偿。

  徐杰跟随妈妈一起住在外婆家。妈妈平时忙着在汉口姑嫂树打工,几个月才能回来一次。而这也是小徐杰最开心的日子。

  黄阿婆有三儿一女,在农村,本该是老有所靠了,可四个子女通通外出打工,反倒丢下六个孩子让老人照顾。到了吃饭的时候,孩子们还在吵吵闹闹,只有打开电视机,才算是能把他们聚在一起。

  胡萌(右)的爸妈都在北京打工,每个月都给他寄个几百元回来,他经常能买一些小玩意玩,惹得周围的小朋友很羡慕。

  黄文犟(左一)本来是在武汉市武昌区的一所小学读书的,可他适应不了城市学校的生活,便转到乡村小学。他觉得在乡下要快活些。

  10岁的赵小丹带着弟弟。她说,家里除了她和弟弟,还有个生病的奶奶。每天早上6点,她要起床做饭,把饭端到奶奶床前,然后再去学校。

  五年级的聂贝学习很刻苦,总是考班级第一,但性格比较内向。

(来源:南方周末)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