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包袱,还是责任? 拷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2006-04-30

 

2006年04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是社会的包袱还是责任?对于城市来说,这是个科学发展观问题。

 “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越扫越宽/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楼大厦/让我们仿佛感到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在歌声中,新一代农民工子女表达了对“新家”的期盼,他们向往公平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哪些“借口”阻挡农民工子女上学?

 记者调查发现,输入地政府在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上,还有种种借口,其中突出的有三种:

 其一,城市“免责”说。

 这一看法在过去十分流行,现在仍大有市场。国务院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输入地政府为主”的原则,但一些城市干部至今不愿接受。北京一个区的干部对记者说:“农民来京打工的目的是挣钱,子女教育就应放在老家!”

 其二,民办学校“误人子弟说”。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大多设施简陋,师资力量弱。一些管理者认为,农民工子女学校安全隐患多,教育质量差,误人子弟,应当取缔。他们指责自办学校越来越多,主要目的是赚钱,违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

 其三,“进城失控说”。

 一些输入地政府认为,如果城市解决好了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会引发新一轮大规模的“进城潮”,出现失控的城市化局面。

 对上述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认为,一些城市管理者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意见、有担心,不难理解。这反映了城乡二元体制背后的深刻矛盾。但以统筹城乡社会和谐进步的科学发展观来看,是非就分明了。

 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北京上学?在京务工的一位河南农民工说:“开始把孩子放在亲戚家,春节回家发现孩子眼神都呆了,原来孩子寄住别人家里饿了不敢要吃的,桌上有肉不敢夹,每顿饭拨一点菜就蹲一边去,很压抑。返城时,孩子哭着要和爸妈一起走,感觉太亏欠孩子感情了。来京后孩子一直失学,最近才进了民办的行知学校。”

 针对一些城市管理者的担心,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绍清说,最近两年我们对600多个农民工家庭的实证研究表明,所谓失控的“进城潮”不会出现。因为外出打工者多是低收入户。城市的生存和教育等社会成本是个无形的门槛,能够留下的农民工家庭只能是“有限增长”。

  是“财政经费问题”还是“制度设计问题”?

 国务院出台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输入地政府要“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记者调查发现,现有的政府支持明显带有“修补”色彩,离政策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河南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算了一笔账:以全国城市义务教育流动学龄儿童800万人、入学率90%、每人每年220元匡算,要解决流动儿童上学的“两免一补”问题,全国每年需15.8亿元,无论是中央政府和输入地政府承担,都只是小数目。问题是输入地政府还没有将观念转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科学发展观上来。

 北京行知实验小学校长易本耀说,关于“两免一补”的义务教育,中西部早落实了,明年将在全国普及,在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怎么办?至今无说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一语破的: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分明是制度安排问题,财政经费问题只是个借口。

 谈到如何落实国务院最新的政策意见,北京石景山黄庄学校校长陈恩显坦言,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各级政府要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当成一种责任。流动儿童的上学问题并不难解决,政府扶持一把就行。“比如我们学校有2700多个孩子,占地20亩,比农村小学好多了,但是政府不给发办学许可证,说是房子没有房产证。其实给我们一个临时建筑的手续,给我们一个合法办学的环境,有什么不好呢?”

 “不可讳言,不少农民工子女学校条件差、师资弱,还不是合格的义务教育资源,但当城市公办中小学饱和的情况下,又能如何?”一些专家也表现出无奈。

 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认为,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从长远看有两条途径:一是多建公立学校,二是扶持足够的自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发展成为规范化学校,进而按公立学校进行管理。从现实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应做的不是简单地打压和取缔农民工子女学校,而是加大扶持和规范力度。(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