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 题:流动的小课桌何时停止漂泊?
是包袱,还是责任? 拷问“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是社会的包袱还是责任?对于城市来说,这是个科学发展观问题。
“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越扫越宽/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楼大厦/让我们仿佛感到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在歌声中,新一代农民工子女表达了对“新家”的期盼,他们向往公平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京城农民工子女学校自1994年前后出现,已有十余年历史,可谓风风雨雨。如今,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还有多难?记者近期对京城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了明察暗访。
办学12年,搬家竟8次
拥有3000名在校生的北京行知实验小学,接纳的全是农民工子女。校长易本耀说:“我们是北京菜地里‘长出’的学校。”
这所京城较早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始建于1994年,旧址在五棵松路西沙沟附近的菜地里,教室就是两间窝棚,给50多名打工子女讲课的就是易本耀夫妇。“不能让第二代农民工当文盲”,这是他们的办学初衷。
“但一些政府部门容不得我们,哪怕在郊区的菜地里也不行。”易本耀拿出一张自己绘制的办学漂泊图,指着上面弯弯曲曲的搬家路线说:“这十来年,我最怕的就是学校搬家,好多次都是被政府部门、公安干警驱赶着,搬一次,我就‘死’过去一次,要一两周才能缓过气来!”
记者从图上摘录了这所学校在京城搬家的停驻点,共有8处,分别是:五棵松菜地——甄家坟——沙窝村——彰化村——凌云出租房——五路居48号——紫竹院路60号——龚村67号。
这个搬迁路线图跨越北京丰台、石景山和海淀三个行政区,易本耀形容“就像长征”,其中1997年春天的两个星期里,学校被迫搬了3次家!
“搬家、迁校,这已成了所有农民工子女学校面临的难题。”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京豫陈学校校长陈复耀说,“我们最早在丰台区,落脚到现在的大兴区西红门镇之前,已被迫搬过4次家!”
据北京市教委的统计,到2005年底京城自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有264所,多时达到350多所。这些学校基本上处于流动状态。
每次迁校,都有一些农民工子女因路太远而失学。陈复耀说,他们从丰台搬到大兴时,一次就流失了200多名小学生,“不知这些可怜的孩子现在有学上了吗?”
尽管生存很难,搬家很累,前途并不明朗,但这些校长们执著地守望着身边的希望。易本耀说,十多年来,送到行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从几十人增加到几千人,但仍有不少孩子进不来。
眼下,易本耀最担心的是再次搬迁。他说:“尽管我们现在有几千名在校生,但校园仍然是租赁的,而且处于待拆迁地段,再次搬迁难以避免。今后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为农民工子女建立一个稳定的学习场所。”
——延伸阅读——
◎ 政策支持不到位 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运转难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批准创办了专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并划定一批公立中小学校接纳外地农民工子女就读,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但记者近日在福州采访时了解到,一些收费接纳农民工子女的私立学校在运转中经常陷入困境;而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又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而遭受排斥,导致农民工子女仍难以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 农民工子弟去哪寻找一张“平静的书桌”?
近年来,成都、广州等地加大清查无证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的力度,今年8月底9月初,成都强制取缔了三个区15所无证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而在打工者云集的广州市白云区,也有4所学校经历了开学首日遭遇关停的厄运。
当前我国不少城市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公办教育资源相对短缺,而作为有益补充的民办学校往往属于"非法办学"。在取缔大批"非法办学"的民工子弟学校之时,公办学校相对不足的弊端更加凸显,以至于引发部分民工子女入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