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至上”与“教师第一”
2009-10-31

2009-10-28 10:50:46  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7日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同样重要,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任何个体都没有被偏袒的理论基础。

来源:教育新闻网

  ●为新教师提供“引路子”、“压担子”、“出点子”的舞台,为中年教师提供“挑大梁”、“办大场”的舞台,为老教师提供“老树发新芽”的舞台,为名教师提供“发挥影响”的舞台。

  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和学生到底谁更重要呢?有人要问:谁是学校的主人,被问者可能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学生。应该说这样的观念从学生成长的层面来讲是比较有利的,但不能一味地推崇“学生至上”的观念,将教师放到次要的位置上。特别是在师生发生矛盾或学生出现问题时,舆论倾向往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而影响到学校的评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对教师进行批评和问责,这就可能会影响教师的育人热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笔者在近20年的教育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在学校管理中,过分地推崇“学生至上”,可能会把师生关系对立起来,不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和学生同样重要,师生是平等的主体,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任何个体都没有被偏袒的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一所好的学校,一个成功的校长,在做到“学生至上”的同时,也应当把教师摆到与学生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教师第一”。

  在师生发生矛盾时,应该秉持不偏袒、不受社会影响的态度,既要照顾到教师的利益,又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举个例子,平时我在走廊巡视教学活动时,偶尔会遇到受到罚站处罚的学生。这些学生非常礼貌地走到我面前说:“校长,给我说个情,我特别想回教室,特别想看书学习。”学生给我出了个难题:我要是立即把他送回教室,教师教育学生的效果可能就丧失了;如果不让他回教室,分明是看见教师体罚学生也不管。我一般都通过第三者把这事办好,既保留教师的面子,注意教育效果,又要教育教师不能体罚学生。

  当然,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业成绩是教育质量好坏最显著的标志,是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显性目标。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学校采取各种措施要求教师必须把全部身心都无私地放在学生身上,要因材施教,注重细节,要下大气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久而久之,容易忽视甚至轻视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利的,教师会出现越来越显著的职业倦怠,学生会厌倦学习,甚至丧失求知欲,更会出现教师埋怨、学生不满意的尴尬局面。

  我曾经在学校范围内作过关于读书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当我问及教师们为什么不读书时,他们的回答更令我惊讶:“因为整个社会都不读书”、“没有时间去读书”。如果教师都不能或者没有条件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书,学生还会读书吗?

  其实,教师们缺乏的不是专业成长意识,而是读书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和社会额外给教师强加的一系列桎梏令他们受到了巨大的束缚,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学校管理中,要真正做到“教师第一”,就要为他们个人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具体而言,首先,要减轻优秀教师的工作负担,让他们发挥更多的指导作用。对于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班主任可以少安排课,让他们发挥指导作用,让他们的教育资源能被更多的学生享用。

  其次,要关注不同层面教师个性化的提高教育,为新教师提供“引路子”、“压担子”、“出点子”的舞台,为中年教师提供“挑大梁”、“办大场”的舞台,为老教师提供“老树发新芽”的舞台,为名教师提供“扬名立万”、“发挥影响”的舞台。

  再其次,就是要舍得投入,为教师外出学习、外出比赛、外出讲学创造机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为教师创造了很多学习提高的机会,截至目前,有35%的教师上过省级优秀课,65%的教师上过市级优秀课,5%的教师已获教育硕士学位。只要肯搭建舞台,教师的专业冲动就会产生,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凝聚力都会随之而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