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被“剔”出高中教材?
2009-08-17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8-17 来源: 广州日报

鲁迅作品曾经陪伴几代人成长。

 

  《阿Q正传》不见了

  今秋新学期即将到来,不少暑期备课的高中老师发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改必修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鲁迅作品入选高中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现在减少这些篇目,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在日前新华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51.73%的网友认为,高中语文教材减少鲁迅作品不合适。而其他专家、教师又是什么态度呢?

  反对

  人教社:这是个伪命题, 仅调整篇目

  “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韩老师表示,五年前他们对中学语文课本选录篇目进行了调整,鲁迅的作品在高中课本中略有减少。为适应新课程改革,人教出版社对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篇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选文范围,增强了时代感。在初中教材中,各版本都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故乡》等鲁迅的经典文章,一般都有六七篇,在高中教材中,人教版选录的鲁迅文章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她表示,课改后,教材出版不再一统天下,但不论在哪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仍在中学课本中占有重要位置。

  高中老师:鲁迅常教常新,应保持一定比例

  鲁迅的作品较晦涩、语言较难懂,估计这是语文教材减少其作品的主要原因。武汉某高中特级语文教师胡明道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我教了十几遍,每次读起来还能感觉到其中的新意,体味到其中的时代感。”胡明道以《拿来主义》为例。她说,现在的中学生崇拜周杰伦,实际上周杰伦的音乐作品很多取材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黑人音乐,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很多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但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在如何让学生接受他的作品上下工夫。”胡明道认为,其实通过一些教案的设计,完全可以让学生感到鲁迅的作品就在自己身边,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应该保持一定的比例,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们的口味。 

  赞成

  专家:避免误读,长大再读更合适

  媒体人士于德清则认为,削减鲁迅作品是好事。新中国成立后,鲁迅被摆上了现当代文学的神坛,强化了他的权威性,文坛斗士、民族脊梁的光环反而遮蔽了其思想的局限与言论的偏颇。这其实已经是对鲁迅的异化与道具化。绝大多数中学的课堂除了主题先行、肢解鲁迅并把他变成一个战斗性符号之外,似乎并没有更多的本事。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无论对鲁迅还是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最起码,有利于避免对鲁迅先生的误读。

  《中国不高兴》作者刘迎撰文称,语文教材应该把文学性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大概是新版中学教材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之一。鲁迅身处白话文运动蓬勃推广的时候,作为白话文运动的健将之一,鲁迅的作品在那个时期风靡一时。但是,由于处在文言文和白话文相互转换的特殊时代,鲁迅的很多作品文白夹杂、诘屈聱牙。

  他认为,中国的孩子要了解鲁迅,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途径。而且让孩子们长大以后,更加成熟一点,再了解鲁迅,也许更合适。      (柳 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