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17 09:11 贵州商报
让出国留学计划搁浅,把理想放在更广阔的乡村世界去体验,这在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却是彭旸的真实选择。把获取博士学位的时间延迟,走进大山支教,磨砺人生品格,对其生命历程来说终将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彭旸因此得到一次超价值的“人生体验”。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是最有理想、最进步、最活跃的群体,而青年志愿者的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有才华、有学识的大学生到基层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2006年,我省开始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目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创业。通过近几年运行实践来看,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服务普遍受到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衷心欢迎,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工作积极肯干、乐于奉献、思想活跃,基层对他们充分信任,已成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优化了“村支两委”干部结构,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锻炼培养了大批党政后备人才。现在很多地方是“抢”着来要人,出现了县里带队到州里要选聘生指标,州里领导带队到省里要指标的情况。
像彭旸一样的志愿者选择到乡村去“吃苦”,不计报酬、默默奉献,他们不仅改变着自己的人生,更悄悄地改变着贫困山区的面貌,这必将是一次超值的“历史性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彭旸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即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理想,我们需要的,有时仅仅是点燃激情的火花。
去英国就读法学博士和走进贵州大山支教,这是两个多么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是,4年前,贵州财经学院24岁女教师彭旸选择的是后者,出国留学计划由此搁浅。4年来,彭旸一次次走进大山,并“以一带百”——感召一百多名“80后”志愿者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用自己闪亮的青春托起山乡教育的希望。
面临生活的又一次抉择,为了更多的人生的梦想,她准备毅然出行。今年9月,她将到英国攻读博士。离开,让她的内心变得沉重,那些孩子谁来教?谁来接管她的课堂?
招募志愿者接力爱心
今年5月13日晚9点,彭旸坐上贵阳到杭州的航班。5月14日,一场以答谢当地百姓为主题的见面会在杭州举行,她是会议的主角。杭州市民捐赠的文具、书本、衣物,包括3078只铅笔、2992个本子、彩笔1170支,整整17箱,彭旸不知道怎么表达感恩的心。自从彭旸的支教故事被媒体报道以来,已经有40多个志愿者前来报名,彭旸选中了其中的11个。
志愿者招募计划还在进行中,彭旸希望有越来越多钟情于乡村教育的志愿者:“如果一个志愿者能带200个学生,10个志愿者就能带2000个学生……”彭旸能让孩子们接触适用英语口语,知道语文、数学的价值,获得和城市孩子相近的教育机会。“打破城乡教育失衡现象不会是一个梦想。”彭旸已经从四年的乡村支教生涯中,看到自己的能量。
今年9月,彭旸将赴英国攻读博士,和她一起支教的同事也将在7月结束支教回到城市。彭旸不想看到支教就此结束。她在离开支教岗位前想通过偶然结识的杭州外语学校招募一些志愿者,到自己的支教点去接力。
4月初,彭旸给杭州和平外语学校副校长张晨秾写了“求助信”:“谁来继续教这些孩子?我十分忧虑。如果‘和平‘能在学员中呼吁,让更多的人愿意下乡继续教这些孩子,将是孩子们的福气。”张校长意识到,要寻找支教接力者,凭学校的力量还不够,需要媒体的大力倡导。4月18日,彭旸的信在《钱江晚报》公开发表,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不仅在杭州引起激烈反响,而且扩展到上海、北京、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一股赴西部贫困地区支教的热潮正在青年人中传递。
那次旅行让她毅然留下
时间回溯到2005年7月,彭旸就读于云南大学法律系研究生三年级,正在等着到英国就读博士。她心里已经勾画一幅国外生活的蓝图美景:27岁读完博士,也许就在国外找一个工作了。
可是,一次到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旅行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彭旸一直生活在城市,第一次去距离贵阳那么远的地方,当经过一个个村庄,她被当地人的生活现状所震撼。“看到那些孩子,我哭了,我问自己,生活在城市的我们过着多么幸福的生活!”
旅程结束,彭旸困惑了:是出国走向自己的“光明前景”,还是留下来做点什么?“一霎那,我决定留下来,到家乡贫困山区当一名志愿者。”彭旸说。
家人激烈反对彭旸的选择。亲戚也都认为“娇生惯养”的“80后”小姑娘肯定是三分钟热度,面对艰苦的环境一定会知难而退。他们很难相信,彭旸后来不仅坚持了整整4年,而且是行走在贵州最偏远的山乡。
“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
“我不是在支教,就是在去支教的路上。”四年间,彭旸走遍贵州35个县,带领100多个志愿者到过孟关乡、剑河、册亨、毕节等地支教,帮助2000多名贫困孩子。她的生活足迹在当地最缺老师的学校走过,每到一所学校,她都包下整个年级的全部课程。
在孟关乡,她一个人给全校600学生上英语课,虽然很苦,她说:“如果这些努力能改变孩子的心灵,甚至命运,我的价值就放大了600倍。”
彭旸第一次见到刚刚,他还是5年级的学生,几乎不会说话,眼里充满忧郁。彭旸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教这个孩子写字,说话,让他会笑!”从此,每天中午,彭旸都要握着他的手教他写字,教他写的第一个字是“姐姐”,第一个词是“刚刚”,第一个句子是:“姐姐爱刚刚。”有一天,刚刚在纸上写的是:“刚刚爱姐姐”,彭旸哭了。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刚刚来电说他在河滨公园门口,彭旸急忙赶往,远远的就看见一个小小的身影在那里发抖,刚刚把一筐新鲜鸡蛋递给彭旸。刚刚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他是在认识彭旸以后才知道原来每个人都可以过生日的。去年7月12日,刚刚在贵阳过了第一个生日,唱着生日祝福歌的刚刚,眼里在放光。“今年7月12日,谁来给刚刚过第二个生日?”彭旸把这个问题抛向广大志愿者。
凡是听过彭旸故事的人,都忍不住跟着她的脚步一次次走进大山。彭旸四处奔走,讲述孩子的诉求和她在山里支教的故事。在重庆大学演讲,很多学生都哭了。这一次她不仅免费筹集到4000多本书,还带回7个志愿者到贵州剑河支教,至今,他们一直关注着贵州的孩子们。
彭旸妈妈:我要去支教
在桂林旅游,坐在竹筏上看风景的彭旸认识了冯巧玲。听了彭旸支教的故事,“走吧,我和你一起去支教。”冯巧玲毅然和彭旸到毕节市朱昌镇支教,还成为那里最受欢迎的老师。香港理工大学二年级学生余维听说彭旸支教的经历,立即报名,决定利用暑期到贵州山区支教。
“因为彭旸,我们开始了解中国,帮助孩子们。”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听了彭旸的故事,纷纷前来报名,加入支教队伍。即使他们知道支教是无偿的,吃水到几公里的地方去挑,忍受蚊虫叮咬,每天吃土豆、白菜,也要来贵州。至今,志愿者在毕节建立了支教基地,第三批志愿者已经在毕节市朱昌镇坚守彭旸的“阵地”。
5月10日,母亲节那天,彭旸的妈妈郑重承诺:她要去支教。这多少让彭旸有些诧异,妈妈本应享受退休的闲暇时光。妈妈知道女儿心系乡下孩子,一旦去支教,妈妈就可以随时告诉女儿孩子们的情况,让女儿好安心在外读书。
9月,彭旸将到英国一流名校攻读教育管理博士学位,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政策制定。
本科学会计,研究生读法律,走向博士生之旅的彭旸又一次从新的领域出发寻找回到山村、点燃希望的动力。“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是彭旸的座右铭,她深知,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大学生们,更应该选择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去,让青春的理想在基层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