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女孩打翻奶茶的视频火了。
视频画面中,一对小姐妹坐在桌椅上喝奶茶,其中一个女孩不慎将奶茶打翻。
见情况不妙,她赶忙从椅子跳下捡起杯子,但流出的奶茶还是不断向客厅一侧蔓延。
赤脚的女孩有点不知所措,她呼唤着隔壁屋的妈妈,并举起手中的奶茶杯说道:“我们幸好还有一点,我们可以擦一擦吗?”
听到这话的妈妈自然明白发生了什么。
“哇,好在还有一点,下次小心一点哦。”
妈妈边说边拎着拖把出来打扫,女孩也小心翼翼跟在妈妈身后。
午休时,女孩突然对妈妈说:“我撒了东西害怕你会说我。”
“说啥啊,不就一杯奶茶吗,没有关系,你不是答应妈妈下次要小心吗。”
妈妈话音刚落,女孩也认真地点头并给了妈妈甜甜的一吻。
在这段视频的评论区,无数网友破防:
“我小时候打碎个东西或搞砸件事,我爸妈能说我好几天,现在长大了做事还畏手畏脚,就不敢淡定迈出那一步。”
“我都不敢想象,我要是在这种家庭长大得多活泼开朗”
......
看着评论区一条接一条的感慨,听着视频中那位妈妈的声声话语,刹那间我们恍然:
原来教育可以这么温柔,原来真的有情绪稳定的父母。
01
“你怎么回事,刚买的玩具说丢就丢了!
你在墨迹什么,吃个饭是需要很久嘛!
我真服了你了,你可不是我亲生的!”
......
嫌弃的话语、急切的语气配上高分贝的音调,愤怒值一下子拉满。
这种场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有时在公园溜一圈都能发现三两个正冲着孩子吼叫的家长。
但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情绪的肆意发泄在大部分父母眼中并无不妥。
部分父母觉得孩子还小,自己就算情绪失控小孩也不懂这些。
但孩子是真的不懂吗?
心理学上有个叫“静止脸实验”的试验:
先让一位妈妈带着笑脸和幼儿期的孩子玩耍互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也会同样开心的回应妈妈;
之后让妈妈收起笑容一脸冷漠的面对孩子,这时,孩子明显感觉到不对劲,他开始夸大肢体动作,提高说话音量,试图引起妈妈注意。
但妈妈依旧无动于衷,最终孩子陷入崩溃痛哭起来。
所以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年龄虽小,但对于父母的情绪变化有着天生的高度敏感。
那些所谓孩子看不出也听不懂的论调,其实不过是父母发泄完情绪后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抚罢了。
也有部分父母觉得发脾气才是有效教育,称“孩子能感受到情绪变化更好,从小就让他知道爸妈的暴脾气,就能听话做个乖孩子。”
可如此教育下的孩子,他所表现出来的乖巧懂事是真的发自内心吗?
据《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中国87%左右的家长有过情绪失控而对孩子打骂的经历。
而这些在父母不稳定情绪中长大的孩子,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他们大多呈现两个极端:
一个是性格上自卑、敏感及内向,他们没有安全感,心中常常恐惧,害怕自己做错事、害怕让人失望、害怕被人抛弃。
一个是暴躁易怒,他们缺少冷静从容的心态,遇到事情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会像父母一样对无辜的人大发脾气甚至做出实质性伤害行为。
这样的结果,可以说与父母理想中孩子的模样差之千里。
世人常把孩子比作一张白纸,把父母看做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于是乎,父母端起做父母的架子,想方设法在这张自己最先动笔的白纸上开启一场以自己情绪为主导的“养成系”。
殊不知,教育从来不只是父母居高临下地发泄,不只是孩子可怜巴巴地听从,它一直都是场双向奔赴。
在这条路上,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个情绪稳定的父母,才是走好教育之路的第一步。
02
如何走好教育之路的第一步,首先就需要父母越过心里那一关。
要清楚地意识到情绪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恶果,要有控制管理自身情绪的意识。
在这个阶段不少父母常表现出有心无力感,心里明知道乱发火不对,要忍、要控制,但就是管不住自己,情绪总在不经意间就朝孩子发泄出来。
这时,我们不妨换种方式与孩子相处。
比如跟孩子的对话中,可以经常句尾加个“哦、呢”等语气词,让话语更柔和,让孩子更能听得进去。
比如生活中多用陈述的态度去看问题,而不是评判的态度,起伏的情绪慢慢就会趋向缓和。
比如适当跟孩子示弱,要知道向孩子示弱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反而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担当。
这个方法被很多宝妈所尝试,其中有位宝妈在网上进行了分享。
那天,她在家处理一些着急的工作,可孩子总是状况连连,一会磕倒大哭一会夹到手指一会过来干扰。
被烦到思绪短路的她正想拍桌责骂,好在最后关头收住了情绪。
她拿起手机假装打电话:“呼叫宝宝,呼叫宝宝,需要宝宝帮助。”
孩子听到后也有模有样的回复起来:“喂,妈妈,遇到什么事情了?”
“妈妈有紧急任务处理,需要维持现场安静。”
“收到收到,妈妈放心!”
孩子开心的回应着,举止也瞬间规矩起来,他化身成小小“警务员”守护着妈妈顺利完成任务。
在分享贴中,这位宝妈感慨自己好像真找到了育儿密钥,适当示弱的效果要比之前发火管用太多,孩子开心自己舒心。
在宝妈情绪改变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家庭育儿的正确打开方式,也看到一段健康幸福的亲子关系。
互联网中有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叫“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网络上的回答多种多样且争执不下。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我们这里不做探讨,但最无用的教育,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带着情绪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面镜子。
《当怒火伤害你的孩子》一书中说:“愤怒会投下长长的阴影,不仅有即时的杀伤力,而且会损伤孩子的情商和社会性。”
而那些情绪稳定、性格平和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笑容总比别人要多,眼神总比别人要明媚。
跟他们接触下来,也会发现他们礼貌与涵养并存,秉性温和却做事坚强,他们会主动要求自己却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在这样的家庭身上,我们可以轻松找到关于“松弛感”的答案。
弄脏一件衣服、背错一首古诗、多看几分钟电视、想吃一个冰激凌、晚一会儿睡觉......都不该是“家庭大战”的导火索。
教育明明可以很温柔,为什么还要选择冲动。
有话好好说,和孩子好好说,做一个情绪稳定的父母,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社会化功能。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livelihood/show.php?itemid=38539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