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 应坦然面对
2017-05-23人民日报
       每年秋季开学,瑞典鲍斯达中学的生物课老师玛林·哈马斯托姆,会给新升入八年级的班级讲授性知识。第一堂课,她鼓励学生们把知道的所有关于性的词汇大声说出来,并写上黑板。之后的课上,她会解答学生们有关性的任何问题;如果有必要,男女生将分开上课,方便那些羞于出口的问题被提出来。“性是人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事。”与教授生物知识相比,玛林觉得教授性知识更有成就感,“这些知识让学生们终身受益。”

       因材施教,坦诚、开放、严谨,瑞典的性教育课深受学生欢迎,社会对此也赞赏有加。好奇心总是伴随着青少年发育的每个阶段,在他们遇到成长的烦恼时,传递正确的性价值观,可以大大减少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使身心发展更加健康。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学校强化性教育课程以来,丹麦15至19岁女性的生育率和流产率大幅下降,青少年中患艾滋病和性病的人数急剧减少。帮助青少年摆脱“难以排解的神秘感和不正常的羞耻感”,及时、科学的性教育不可或缺。

       “性教育本身是一个去‘污’的过程,我们应该满足孩子对性知识的需要,以一种渐进、平滑的方式。”回溯历史,上世纪初的瑞典社会,因担心孩子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推广性教育时遭遇不少阻力。经过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1945年瑞典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性教育大纲。如今关于性教育的讨论重点,已转移到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如何让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等方面。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普遍认为,性教育主要应由学校来完成,因为教师在这方面更加专业。考虑到家长们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有一定难度,社会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努力给予很高期望。

       事实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性教育不止关乎青少年的健康,它更是实现公众性健康,预防性疾病的重要手段。统计显示,美国年龄在15至19岁的女性怀孕率5倍于瑞典,这一人群中淋病发病率是瑞典的2倍。除了学校,性教育有必要深入社区,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适当的性教育不但不会让性行为提前,反而会推迟性行为,让年轻人对自己的行为更负责;对性无知,倒是会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其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造成性病、意外怀孕、危险流产和过度性焦虑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完整的性教育体系,适应年轻人需求的服务机构,社会舆论的成熟等因素的结合,无疑可以让性教育的版图更加完整。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兽,与其戴着有色眼镜,不如克服难以启齿的心理坦然面对。悦纳科学性教育的大方和直白,才是让孩子懂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最有效方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