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享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2010-05-12 04:37:00 来源: 重庆日报(重庆)
43.81万名农民工享有养老保险、2179.2万名农村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累计建成20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近万名农村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新建9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万个农家书屋……
这是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折射出了近3年来我市广大农民感受到的一个最大变化:过去大多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
养老保险为农民工量身定做
2007年,重庆被国务院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并存的直辖市,重庆统筹城乡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突出。而城乡差距的核心,则在于社保等公共产品和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差距。
受此影响最典型的人群当属农民工。他们虽然长期在城里打工,却不能享受城市居民享受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也就一直不能摆脱土地的束缚,无法进城居住、无法成为新市民。
农民工养老保险也是一个全国性难题。
其特点一是低费率、广覆盖,农民工个人养老保险费费率,由“城保”的8%,降低为5%,用人单位费率由20%下降为10%,覆盖范围由“城保”的“各类城镇企业”扩大到了“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二是可选择,用人单位和农民工达成一致,可选择参加“城保”或农民工养老保险;三是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缴费比例为15%,其中14%为农民工本人的个人账户,1%为共济基金;四是市内可转移和衔接,在市内转移时,采取了“账随人走,不转基金,达龄处理”的办法,农民工参加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后,无论其今后参加“城保”或接续参加农民工养老保险,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和账户档案,不转移个人账户基金,在市内可以无障碍转移。
据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3.81万名农民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难题在重庆得到了破解。
医疗保障农村与城里一个样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市从2003年就开始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进行普及推广,农民只需每年缴纳20元参保,就可享受看病报账的待遇。
尽管如此,农民看病所能报账的额度却远远不能与城镇职工相比。其根源就在于,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在设计之初,就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农民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则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后者每年的参保费用是前者的6倍以上。
2007年9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实行一个平台,彻底打破了二元结构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根据《指导意见》,过去不能享受基本医疗制度保障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学生、儿童也被一并纳入基本医疗制度保障范围。
与此同时,我市还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分为两个档次:一档为20元/人/年;二档为120元/人/年。政府财政对两个档次的补助标准相同。城乡居民在医疗费用报销待遇上,只有档次的差异,没有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从制度上克服了农民报销比例少、城镇居民报销比例多的情况。
今年建成2000所农村寄宿学校
城乡教育差距是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的另一个难题。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公益性,不断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基本教育均等化。
为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均等化,我市将新增教育经费、项目安排重点向农村地区,向“两翼”地区倾斜。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近几年,我市农村教育共完成了四件大事:一是化解了近28亿元的“普九”历史债务;二是消除了442.
此外,我市还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今年将累计建成2000所;二是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2007年实现“校校通”基础上,力争在2012年实现“班班通”全覆盖;三是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今年将完成工程的60%;四是实施三峡库区移民迁校工程,完成迁校345所;五是实施中小学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建成443片,累计完成1000片;六是实施农村学校设备设施改造工程,完成了饮水设施、黑板、厕所改造等项目。这些举措,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另外,我市还建立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保障机制。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公办学校接收为主的原则,已确定了623所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并每年不断增加,依法保障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与城市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文化大件”从区县到村都有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基层。近几年,我市加大政府投入,从区县到乡镇到行政村,都添置了不少“文化大件”,改变了基层文化硬件建设的落后面貌。
在区县城区建设“四大件”。对区县城区重点支持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四大件”。从前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为主城九区以外的31个区县每个区县支持2500万元,其中包括用于文化建设500万元,主要用于“四大件”建设。到去年底,“四大件”已在各区县实现了全覆盖。
在乡镇,则重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我市从2006年启动该项工程以来,已建和在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915个,预计可在今年底前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在各行政村,则重点建设农家书屋,总量达到1万个。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把红歌传唱和经典诵读活动贯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截至目前,全市40个区县共组织开展39400多场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2700余万人次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