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商测试”令家长纠结不已
2010-05-05 06:58:00 来源: 楚天都市报(武汉)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据《北京晚报》报道三年级小学生李涛(化名)因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调皮捣蛋,被老师斥责:“去查查脑子有没有问题!”愤怒的家长真的赌气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做了智商测查,结果测出孩子智商超过130,属于高智商,家长几乎有点得意地把孩子的智商报告交给了老师。
如今,给孩子测智商在家长中越来越流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童智力检测室的
这股测智商的热潮已经蔓延到了网络上,有的家长从网上找智商测试题给孩子做,还有一些高年级学生流行自己上网测试,面对或高或低的测试结果,家长和孩子难掩心中的得意与失落,它如同一个标签把“聪明”和“傻”贴到了孩子身上。
信还是不信?“智商测试”令家长纠结不已。
心态一抵触
只想
北医三院儿童智力检测室
有关政策规定,如果学生智商不到50或55,属中重度弱智,应进辅读学校;如略高于50或55,而低于正常值,属轻度智力缺陷,根据国际全纳性教育理论,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与正常生一起上课。对此,校方不能轻易对学生下结论。
心态二侥幸
捞张证书好上“神童班”
还有一部分来给孩子做智商测试的家长是怀着“发现神童”的目的,有家长干脆表示,孩子要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一张高智商的检测证书可以成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甚至超常实验班的敲门砖,各医院的智商门诊量在升学季节都会明显增多。
记者在一些知名教育网站发现,不少家长正在热议带孩子去测智商的问题,起因缘于不久前,北京八中著名的“神童班”开始招生。这个少儿班通过考试选拔招收智力超常儿童,选上后可以缩短学制,4年上8年的课程。由于可以直接跨过小升初和中考的门槛,对家长非常有吸引力。有孩子已经进入神童班的家长建议后来者,让孩子上网做智商测试题,或者干脆到医院去测个智商,超过130再去报考。
这样的“神童班”在北京还有多个,除了八中,还有中科大、育才学校等,每逢报考时节都是人满为患,对神童的追捧也推动了测智商的热潮。据了解,虽然“超常儿童”的选拔有多种方式,但是在很多家长甚至一些学者的心中,IQ的分数是衡量一个儿童是否超常的主要标准,通常那些IQ在140以上的儿童被认为是超常儿童,这个标准随后改成130。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表示,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群体的比例大约是1%至3%,超常班的选拔也将基于此比例甚至更为苛刻。
家长的“神童情结”正在造就越来越多的悲剧,不少早早就被界定为天才的孩子最终被自己的天分压垮。2002年,上海6岁的龙龙在爸爸打造神童计划的重压下终于不堪重负,被医生诊断为大脑中枢语言程序错乱;以高分考进中国农业大学的13岁神童因多门功课不及格面临将被劝退的窘境。
心态三攀比
比“聪明”比出心理障碍
最近,六年级的林林整天闷闷不乐,很少开口说话,也不像以前一样找小朋友玩。焦急的妈妈询问多次,才知道原来儿子班里正在悄悄流行在网上做智商测试,互相比“聪明”。由于林林本来在学校学习就不太好,写东西又慢,结果到了规定时间,题目都没做完,只得了60多分,其他小朋友都得了90多分,还有得100多分的,因网站上有对测查成绩的分析,60多分被认定为“弱智”,小朋友都喊林林“弱智”、“低能”。本来就比较内向的林林情绪非常低落,最后拒绝和任何人交往,林林妈带儿子到医院心理科看病,结果被认为是轻度自闭。
这种比聪明的游戏在北京一些小学和中学相当流行。记者发现,不同的智商测试题目差别很大,有的偏重数学的思维训练,有的偏重语文的归类和语法问题,有的以图形为主,还有些涉及文学、经济常识,其中有不少题目似乎超出十几岁孩子的理解范畴。一些测试网站还注明,70分以下被称为“弱智”,70至89分为“智力低下”,90至99分为“智力中等”,100至109分为“智力中上”,其中140分以上即可界定为“天才”。
这些五花八门的智商测试科学吗?记者了解到,在发达国家,智商的测定是极其严格的:测试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有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懂得孩子的心理;有标准的设备,整个测试区域的环境和氛围必须“到位”,甚至对光线、室内陈设、温度、湿度等都有明确的界定;测评人员说话的方式、速度、声调、面部表情等都可能对被测试的孩子产生影响;而孩子当时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直接影响到测试结果。智商测定绝不是一知半解的人就可以随便进行的,而且对软硬件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这些网络智商测试的可信性非常值得怀疑。
最早一代神童的命运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这些当年最为耀眼的神童今归何处?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宁铂父亲一个叫
20多年后,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当年在全国大红大紫的神童宁铂,出家当了和尚。而当时中科大的另两位神童——谢彦波和干政,一个“自我封闭”,一个“有心理问题”。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
现在,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张亚勤目前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张亚勤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专家说法
孩子智商会不断变化
对于一些家长纠结于孩子到底是聪明还是傻,专家认为,大可不必背上这个精神负担,因为在青少年时期,智商(IQ分数)是不断变化的,并非一查定终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童智力检测室的
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位心理学家以做智商测试的名义,选出若干名学生,事先不透露真实情况,随意将学生分为两组,然后任意指出一组是智力好的另一组是不好的,半年以后他发现,被称为智力好的一组学生的智力果然好起来,而另一组果然成了不好的。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博士郭勇指出,一次智商测试只能说明他此时此刻的智力状态,而不能作为预测将来智力的指南。孩子的智力并非“一锤定音”。
郭勇还认为,有些家长抱着鉴定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的目的来做智商测试更是荒谬。智商测试只是儿童心理咨询中一项科研或治疗的评定手段,单纯的智商指数并不能说明孩子是“天才”还是“庸才”。
别让孩子知道测试结果
对于有没有必要测智商,记者采访的几位专家意见不一,但他们都认为应做好保密工作并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北京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吕俊兰提醒家长,现实生活中,有孤僻、胆小、学习成绩太差、成绩极度不平衡等症状的儿童可以进行智商测试,让心理专家对孩子欠缺的某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但不必让孩子知道测试的结果。如果孩子表现出超常的智力或能力,吕主任建议想做测试的家长尽量保证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做。面对智力超常的孩子,家长也一定要端正心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人品和性格。
儿童心理专家赵曼云、教育专家孙云晓明确反对家长为升学等原因带孩子单独去测智商,甚至认为,强迫测智商是对儿童的精神伤害。从古至今的教育实践证明,因材施教和后天努力远比一个IQ分数对孩子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