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1月30日报道 今天,
何勤华是华东政法学院的院长,他提出这份议案的原因是自2004年以来上海市对非本市生源进沪就业办理上海户籍实行的“打分制”。
从2004年起,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办理上海市户籍的高校毕业生都要被打分,申请者的各项要素累计分值只有高于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的“标准分”,才可以办理上海市户籍,而低于“标准分”的,办理人才引进《上海市居住证》。“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2006年应届生进沪
何勤华认为,首先,“标准分”评分标准本身歧视色彩浓厚。同样是“211工程”院校,上海的“211工程”院校比非上海的“211工程”院校的评分要高5分,这是地域歧视;毕业学校被分为三等,这是院校歧视。其次,“标准分”评分办法不利于高校尤其是上海地方高校加强学生管理、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易引发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第三,推行应届毕业生户口
何勤华认为,通过“评分办法”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打分从而确定是否给予留沪名额不利于上海人才高地的建设。学历高并不等于能力强,学习成绩好与社会适应、发展能力也不能画等号,人为地将各高校毕业生按毕业院校划分为三六九等不科学。
今天,上海市
陈晶莹建议,废除“评分办法”,减少和避免政府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干预,制定公正、合理的进沪就业门槛规定,让市场、用人单位来评判学校的办学成果,选择其所需的人才。
(中国青年报) 记者: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