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守洲
放学了。一群穿着印有QQ企鹅,小狗史努比形象T恤,背着印有卡通形象书包,甚至手上还拿着奶瓶的大学生开始散布在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一些“长不大”大学生的种种“不想长大情结”蔓延大学校园的同时,学校家长社会也开始对此表示出关切。(《不爱名著爱动漫“不想长大情结”蔓延大学校园》广州日报11月21日)
不爱名著爱动漫,“不想长大情结”蔓延大学校园。看到这么一句话,就想跟某些大学生说,你们被自欺欺人了!
自己回宿舍把枕头垫高点,好好想想一下几个比较实际的问题。自己今年多少岁?离毕业有多久?父母能养你多久?自己毕业时的底薪能拿到多少?未来人生规划蓝图是怎么样?
说上面的话,并不是有话不好好商量,击中人的大学生痛处。本人是在为这些同仁们担忧。80后的孩子,一直就被人认为是“垮掉的一代”,那么是让谁给垮掉?很简单是自己让自己搞垮掉了。80后的孩子,也有人说他们是“扶不起的阿斗”,想想这不是全没有道理。
很多人读到大学,自理能力还是很差。以前听惯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女学生刚刚上大学不会在床下面垫报纸;男生在上大学因为之前从没有洗过衣服,初次洗衣服把洗衣粉倒得过多,以致到自己怎么洗脱水,还是衣服满是洗衣粉泡沫,一着急坐地大哭。还有,就博士不会炒鸡蛋,等等。
在溺爱中,让自己的迷失方向。国外的家长教育子女追求个人独立,怎么独立生活。据了解,国外还有这么一条法律规定,父母只养育子女到十八岁。换句话,子女一旦达到或者过了十八岁,父母就可以不再有掏钱供子女读书的义务,一般作为子女向父母要钱都是要立“欠条”。看到外国人的教育方式,不禁想起了自然界里有这么一种鸟,鸟母亲在小鸟的羽毛刚长满试飞的时候,就用自己的尖嘴狠狠地啄痛小鸟,让它们通通离开鸟窝自己去生活。
而在中国人的思维里,这样做就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在读书还没有毕业,向父母要钱还要立欠条,那作为父母的太无情了。习惯性思维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在“天然关系”的基础,并多了一条不成文的“应该”条约,父母给你关心是应该的,给你钱花是应该。那么作为大学生自己有没有想自己还给了父母什么东西,父母有没有像你索要时的那么多“应该”。
时下,不就是有些人在大学毕业后,不找工作,还“理直气壮”的向家里要钱,动不动还向父母耍脾气,闹矛盾。这些人就是社会上所“评论”的“啃老族”。
通常都是在评说现在的世风如何如何不好,不良的东西是怎么“吃掉”了80后乃至90后的孩子。这不是没有半点影响,但是在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想改变现状呢?有人就选择了逃避,自杀的有之;有人就选择了自强不息,最近,有新闻报道了“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自己创业。他本是可以得到社会很人的资助,但他还是不接受人的资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想自己成为社会负担。
谈到洪战辉,“不想长大情结”大学生是不是感到很惭愧了,人家也是大学毕业不久的。人家能做到自强不息,靠自己养活自己,那么“不想长大情结”的大学生们怎么就不能靠自己呢?其实,像洪战辉这样自强不息的人,在80后人群里面还是很多的。
“不想长大情结”实质是一种无奈的逃避,也证明了自己是幼稚的。怕长大这些现象在当今的大学当中很普遍,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当中,许多学生表示不想长大,认为长大有太多的烦恼,和太多需要承担的责任。最近,也有人干脆在大学还没有毕业之前,就早早办理退学回家,图的是逃过大学就业难的轮回。这样能行吗?
大学生怀有“不想长大情结”,除了反映大学生“童年期延长”,内心潜意识希望回到“快乐童年”的现象之外,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欠缺和害怕承担社会责任。大学教育也应该帮助大学生们尽早的融入社会,迈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