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
2006-06-15
   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6年青州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3.3万人,其中农村老年妇女有7.8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58.6%,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农村女性老人几乎占三分之二(62%)。因此,农村老年人问题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农村老年妇女问题。近日,我们通过走访相关涉老部门、问卷调查、召开村妇代会主任座谈会、到农民家中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文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当前农村老年妇女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对策。
    一、基本情况
    目前,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主要方式是家庭养老。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这是我市目前农村老年妇女养老的主要方式,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分而不离”,与子女相互依存
    调查中发现,75%的家庭采取“分而不离”的方式赡养老人,即老年父母家庭与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般,老俩口都健在时,老人独自生活,或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养活自己,子女助耕助产,或把责任田交给子女耕种,子女给老人提供口粮和生活零用钱;一旦丧偶或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就会和子女合居一起。此外,寿命相对较长的农村老年妇女退居生产二线后,与农村老年男性相比,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调查中有60%的农村老年妇女,在农忙时节充当了“后勤部长”,负责一家人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
    (二)要求不高,对现状较为满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市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温饱已不成问题,80%的农村老年妇女对现状表示满意。她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三年困难时期记忆犹新,只要儿女对自己不打不骂,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她们就对现在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感到满足。
    二、面临的问题
    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妇女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经济生活低保障、低水准,依附性强
农村老年妇女在教育和就业上的劣势使得她们很难获得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岗位。调查中,有16%的农村老年妇女其配偶有一定的固定收入,或为退休教师、工人、乡村干部,靠配偶的退休收入养老;17%的农村老年妇女依靠自己多年的积蓄、现在的劳动收入养老,67%的则是靠子女提供养老费用。在调查中,有34%以上的农村老年妇女月收入不超过50元,这直接使得她们对儿女养老十分依赖,生活状况与儿女的生活状况关系密切。一般来说,儿女收入高,老人就跟着享福,儿女自顾不暇,老人跟着受苦。还有极少数的儿女只顾自己,对老人不管不顾。
    (二)看病难,就医难
    妇女的寿命超过男性,高龄化程度较男性高,相应地发病率也高。农村老年妇女大都缺乏充分的医疗保障,普遍存在看病难就医难问题。我们调查的农村老年妇女中,只有19%的人生了病去医院就医;79%的人生病了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有2%的人连药也吃不起,只能听之任之,苦度光阴。生病后37%的人医药费全部由自己承担;32%的人全部由儿女分担;与儿女共同分担的有26%;4%的人医药费由其他途径获得。有6%的农村老年妇女有儿女在外工作,比较富有,对未来的生活没有很大的担忧,而其他94%的老年农村妇女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对怕生重病无钱医治的忧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在农村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且也是农村实际情况的一种反应。调查中,有58%的老人有两个以上儿女,赡养人多,相对来说每位儿女应分摊的赡养费用就少,儿子多的老人,一般来说,日子基本上过得去。而独子户或纯女户相对来说生活水平比子女多的老人低些,她们更难抵御各种风险,禁不起任何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的打击。
    (三)所依赖的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
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小。在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冲击日益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成了普遍现象,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来维持农村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受到冲击。再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地区转移成为趋势。在调查中,有78%的家庭有子女在外务工。青壮年劳动力“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长年在外务工经商,与“留守父母”的联系日益松散。尤其是近年,随着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弟就学等政策的松动,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带着老婆孩子同往,将年老体弱的父母留在农村。这种情况势必影响对老人的供养。经济上缺乏保障,不仅直接导致老年妇女的生活水准低于其他家庭成员,而且她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难以解决。在调查中有5位老人儿女长年在外务工,只是逢年过节寄点钱物,几年不曾回家探亲。这些“空巢老人”与“五保户”相比,养老问题更容易被忽视,她们不但日常生活照料、物质供应受影响,连精神慰藉也没有了,养老水平大打折扣。此外,厚养小薄养老的现象还存在。许多老年人被游离在他们子女的家庭之外。与儿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儿女住着簇新的楼房,父母居住在闲置下来的旧屋,儿女看着彩电,用着现代化的家用设施设备,老人能有台黑白电视机就很不错了,生活水准与儿女相比相差比较悬殊,而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四)文化生活单调
    旧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剥夺了老年妇女受教育的权利,虽然她们中有不少人在解放后上过夜校、扫盲班,但由于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不曾巩固所学到的文化知识,复又返盲。我们所调查的农村老年妇女中19%为文盲、半文盲;同时,过重的家务劳动又占去了她们的闲暇活动时间。由于文化活动时间少、生活圈子小,她们的生活内容单调、贫乏,主要消遣方式就是白天几个老年人凑一起聊聊天、偶尔搓搓麻将、打打扑克,晚上有电视的家庭看看电视,没电视的天黑就熄灯睡觉,许多人感到空虚、孤独和寂寞。随着空巢家庭增多、代际分离趋势发展,老年妇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五)人格与尊严受到挑战
    经济独立是人格独立的基本保障,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的时候,有60%的农村妇女掌握家庭经济大权。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她们靠儿女给点零花钱、油盐钱度日,几乎全部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下来,再也无权插手家中的重大事项安排。而且,由于在经济上依赖儿女,习惯于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少为自己权利和尊严进行抗争的行动。而且,知识结构、收入、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农村老年妇女与年轻的儿女们相处起来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导致婆媳关系经常紧张,这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农村老年妇女家庭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老年人权益受侵犯的事件各地均有所闻。在受虐待、遭打骂、被遗弃,甚至被迫自杀的老年人中,多数是无配偶、身体差、无文化的农村老年妇女。在调查中,我们亦得知有些媳妇在给婆婆钱粮时冷言冷语,甚至恶语相向。在我们调查时,因为往往是同时对几个老年妇女进行调查,这些老年人顾及自己与儿女的“面子”,强作欢颜,说儿女不错、孝敬。在问及每年给钱粮的具体数额时有些人则说不出个所以然,支支唔唔,有两个人最后甚至以泪洗面。
    三、几点思考:
    老年妇女年轻时甚至年老后,对家庭、村庄(社区)的稳定、发展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有权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的地位,应该作为一项刻不容缓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
    (一)政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村老年妇女问题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问题,而且也涉及到男女平等、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国策更好实施的问题。各级领导尤其是乡镇领导应加强对农村老年妇女工作的认识,将做好农村老年妇女工作摆上工作日程。在制定政策和发展战略时应当考虑到妇女的年龄差异,特别注意改善经常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老年妇女的处境,满足她们的特殊需要。应以乡镇、村为单位,根据老年人的爱好、兴趣的需要,建立老年文化、体育、教育、娱乐活动场所,使老年妇女老有所乐。
    (二)民政、计生、卫生、保险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切实保障农村老年妇女的权益
首先,制定有关政策时应向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群体(如单身、无子女、寡妇、纯女户)倾斜,保障老年妇女的婚姻自由,避免她们相对贫困甚至绝对贫困;其次,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老人,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最低生活补助,并对贫困老人减免相应费税,提供医疗方面的优惠和照顾;第三,民政部门应继续对孤寡老人实行“五保”供养,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村民的一般水平;第四,保险部门应开发相应的险种,帮助农村老年妇女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使她们无后顾之忧。
    (三)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首先,要帮助她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二,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帮助她们提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为她们的所思所想所虑积极呼吁,极尽所能地帮助她们解决各种困难;第三,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深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根据农村的特点,开展评比“好婆婆、好媳妇”等单项活动,教育引导家庭成员为农村老年妇女提供足够的物质、精神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支持,尊重并减轻她们的家务劳动,使她们继续享有尊严、地位和安全。第四,要联合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的各种民间老年协会组织的作用,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亲人团聚的节假日,在乡镇、村的人口集中处出“家有老人”的红黄榜,表彰好的典型,批评不敬老不养老的人或事,利用舆论的力量,倡导敬老尊老风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