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河南报业网讯 目前在河南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十分普遍,外出务工者已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9.35%,村庄里留下的基本是妇女、老人和儿童,号称“386199”部队。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推广使用,许多打工者从路费、工作等方面考虑,麦收季节选择了不回家,而是寄钱回家“机”收。在一些山区,在收割机开不进田的地方,“留守女人”就显得格外辛苦。
大多数乡村“留守妇女”,上有老、下有小,撑起了中原农村的一片天空。但对她们而言,一些重体力劳动则是不能承受之重。多向她们提供一些诸如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农村专业化服务,不仅可以为发展劳务经济解除后顾之忧,同时也蕴含着许多商机,这恰是新农村建设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本报记者近日深入乡村、农家,对乡村“留守妇女”进行了一次近距离扫描。
本期策划 王亚明 杜时国 王俊本 统 筹 高李丽 张鲜明 马正国
摄 影 王天定 郭宇 董亮 史长来 王铮
河南农业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截至2005年底,全省农村人口6774万,占总人口的69.35%。外出务工人员1557万人,其中男性占60%多,达950万人左右。而河南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农村户均人口为3.48人,家庭户约为1800多万个,也就是说,每两个农村家庭便有一个男劳动力外出打工。
伴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离乡离土,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也逐渐形成。近些年来,妇女劳动力一直占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她们里里外外一把手,担负起了男人们外出务工后农村的各项生产生活责任。
河南省某部门不久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留守妇女”的年龄分布为:25~30岁的占14%;31~45岁的占82%;46~55岁的占4%。可见,31~45岁是“留守妇女”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的农村妇女体力充沛、心智成熟,上有日益年迈的老人需要赡养,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需要抚养,经济负担大,家务劳动和田间劳作都很繁重。
如洛阳市宜阳县莲庄乡马回村一位郭姓“留守妇女”说:“我们豫西地理位置不好,山坡梯田较多,不便于使用农业机械,种地非常累;因水源不足,取水也很费劲。我一个人既要照管山坡上五亩枣树,还要种好山坡下的几亩庄稼,加上养猪和操持家务,忙起来通常晚上只能睡4个多小时,我真的是又苦又累,好多次禁不住一个人偷偷地落泪。”如果留守妇女所在的村庄,只有传统农业生产,而没有其他的副业和加工业的话,繁重的生产活动对她们来说是种巨大的压力。
从文化程度上看,25~30岁的“留守妇女”中以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31~45岁的以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6~55岁的人中多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一般来说,25~30岁年龄段的“留守妇女”文化水平较高,思想也较为活跃,在农村科技信息交流和致富技能培训等活动中,她们更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调查显示,“留守妇女”的丈夫外出打工时间最长的已经有20年之久,最短的只有一两个月,其中,79%的打工时间在1~8年。从回家次数来看,86%的每年回家一两次,只有少数回家次数比较多。最后,74%的留守妇女对丈夫外出后的状况表示满意,这说明尽管“留守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上面临着较大困难,但在权衡利弊后,大多主动做出了理性选择。
从调查中还可以看到,就家庭生活负担来说,34%的“留守妇女”有一个孩子,50%的有两个孩子,有三个孩子的占16%。同时,大多数“留守家庭”中孩子的爷爷奶奶均健在,但通常分开居住;其中,分别有30%和15%的留守妇女需要护理1位或2位老人的日常生活,另外55%不但没有此负担,而且老人还能帮孩子。可见,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留守妇女”照料老人和孩子的负担与过去相比已相对减轻。
留守妇女,出路何在?
也许20世纪8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乡镇企业模式仍是途径之一,在这一模式下,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消化富余劳动力和农产品。安阳市滑县白道口镇民寨村,村办小企业较多,如打火机厂、制药厂、制蜡厂、腐竹厂等,“留守妇女”可以把原材料带回家进行组装或者在农闲时随时上厂子上班,她们的非农收入在家庭中也占相当比重。
针对女性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生理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等,大概也是个办法。安阳市滑县白道口镇周村,一位孙姓“留守妇女”,一人圈养了200多头猪,利用猪粪生成沼气,用沼气照明、做饭,改厨、改圈、改厕。用宜阳县某乡长的话说:为何村里瓜果大棚和蔬菜大棚都是“留守妇女”主持?一是她们能耐寂寞,守得住摊;二是她们寒冬酷暑受得了折腾;三是她们心灵手巧,更适合于干人工授粉和剪枝打头这一类活。
总体来说,一方面,社会应当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弱势地位并推动其妥善解决;另一方面,不能过分夸大这个问题,并将她们当成新农村建设的“拉后腿者”。既要看到留守妇女在生产生活上面临的巨大困难,对她们提供尽可能的支持、扶助,更要看到经过多年独当一面的生活磨砺的留守妇女们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看到她们努力改善生存状况的主体意识和坚强毅力,把她们视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