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孤儿院有个小女孩,被诊断患有心脏病,必须通过手术才可以康复。但是因为她身体不够强壮,医生建议先养好身体再手术,于是她被送到当地一个家庭生活。18个月后,女孩回到福利院看望大家,她这时候看起来健康活泼,还穿着漂亮的裙子为大家跳舞。在进行术前体检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心脏非常健康,已经不需要手术了,在场的医务人员都非常惊奇。 家庭的爱治愈了一颗病弱的心脏。
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帮助这个不幸的女孩的机构名为“英国关爱儿童组织”,主要负责为孤残儿童寻找“家庭寄养”。
英国概念 中国运做
Robert Glover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儿童福利工作经验的英国人。九十年代,他在英国看到了一些电视频道播出的关于中国孤儿院的负面报道。当时,这些媒体的态度和报道角度让他感到愤怒,因为这对实际状况没有任何帮助。而作为一个相关专业人员,这让他有了新的想法,为什么不利用所具备的技能做一些起积极作用的工作呢?
1996年夏天,他只身到中国做调研。1998年,他将包括六个孩子在内的全家搬到了中国,正式成立了总部设在北京的慈善机构“关爱儿童组织(Care for Children)。该机构的宗旨是与中国政府合作,在中国建立家庭寄养机制,帮助中国孤残儿童寻找到本国的寄养家庭。
1998年,“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和上海民政局合作,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试点项目。这是中国首次引进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已经在中国十五个省份开办了项目点。中国民政部于2003年正式提出:要使家庭寄养成为儿童福利事业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为什么要家庭寄养?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是“英国关爱儿童组织”的官方合作伙伴,据该协会孤残儿童救助委员会副主任史国山介绍,49年以来,中国一共建了208所儿童福利院,目前据中国官方统计共有57万孤儿,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从实践来看,机构养育慢慢暴露出孤残儿童成长中的弊端。”
将孤残儿童寄养到那些愿意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看待的家庭中,能让孩子充分享受到普通家庭的温暖。家庭的关心、爱护及温暖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促使儿童形成对家庭的依恋,同时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立的品格。此外,儿童与成人形成健康的家庭关系,以及儿童意识到他们自己是社区中的一员,所有这些因素将对孩子的发育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特色的家庭寄养
与西方的家庭寄养相比,中国的家庭寄养模式有很大不同。
在西方,孩子被寄养大多是由于受到虐待,但他们大部分与亲生父母保持着联系。而在中国,被寄养孩子绝大部分是因残疾或性别原因被父母遗弃。因此”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在中国支持和鼓励长期寄养,希望通过长期家庭寄养为他们寻求永久的家。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中国大多数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一部分中国夫妇有着抚养另外一个小孩的愿望,比如有了一个儿子,还希望再有一个女儿的家庭。
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情况,抚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可以得到平均每月三百元的补贴,此外,该儿童的所有教育和医疗费用也完全由中国政府负担。2001年,上海政府对每户接受寄养儿童的家庭提供每月将近700元的补贴,至2002年该项目在上海结束工作时,上海有500多户家庭在排队等待接受寄养孤残儿童。由此可见长期寄养在中国有着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中国目前有许多寄养家庭乐意正式收养那些寄养一段时间的孤残儿童。如果不是由于经济原因,大多数孩子都符合收养条件。中国青海西宁有个寄养妈妈,已经耐心照料了来自福利院的一个小女孩两年了,能看出来,她们就象亲生母女一样亲密。有一次,“英国关爱儿童组织”的市场部经理Thomas Abbott去探望他们时,问妈妈,“既然您这么爱她,为什么不收养她做女儿呢?”
妈妈回答时几乎流下了眼泪:“每天早晨醒来,我都会这么想。但是她需要特别的医疗,而我们根本不能支付。或许以后,等她得到了治疗和手术,我们再考虑。”
从寄送到收养
与西方普遍25-30%的“返回率(寄养儿童由于种种原因从接受寄养家庭收回)”相比,上海在项目结束时的“返回率”只有7%,Thomas Abbott介绍:“这是由于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很多家庭还和祖父母在一起生活,老人也能帮助照顾孩子。另外,中国人的社区观念较强,一个家庭接受了寄养的孩子,社区里的人们都会来提供各种帮助和支持。”
对于申请接受孤残寄养儿童的中国父母,“英国关爱儿童组织”通常会进行严格地培训和筛选。整个审核一般需要6到7个星期。与一般认为的相反,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是重要的审核标准之一。“英国关爱儿童组织”认为,是否有爱心才是最重要的标准。在目前接受寄养儿童的中国家庭中,比较常见的,是一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中有一方由于下岗或其它原因赋闲在家。
审核合格后,接受寄养的父母还要接受专门的培训,以确保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技能来照顾到孤残儿童的特殊需要。正式开始寄养以后,“英国关爱儿童组织”会协调组织当地经过培训的寄养项目点的员工对接受寄养家庭进行定期的家访,作为监督。
浇灌生命 培训先行
培训,是“英国关爱儿童组织”的工作重心,而他们的具体工作和合作,也是通过培训实施的。尽管寄养的基础内容是提供家庭式的照料,但在照料这些有特殊生活经历的儿童时,寄养家长必须得到专业性的指导与支持。
该织织目前在十五个项目点对当地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希望他们将来有一天能够独立工作,而不必一直依赖国际社会的帮助。难以想象的是,整个“英国关爱儿童组织”,包括培训人员在内,只有十个员工。
(转载: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邬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