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小学设“痛快吧” 暴力色彩释压方式受争议
2006-05-25

 2006-05-24 11:07:20 齐鲁晚报网络版

 
  学生:课余时间在这里打打玩玩,比跳绳过瘾多了

  老师:学生通过这种发泄方式消消火、消消气,释放一下

  专家: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还是应当辅助心理咨询等其他教育方式

  驻校专家:与其当作一种心理治疗方式,不如当成锻炼场

  沙袋、拳击靶,谁有不快都可以到这里击打一下,发泄之后找回快乐的感觉。近来,山东青岛岛城一小学为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了一个“痛快吧”。在“5·25”心理健康日即将到来之际,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释压方式也引起了业界与家长的关注和争议。

  23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岛贵州路小学,正赶上刚刚下了一堂课,在教学楼五楼一端的一个大约20多平方米的房间,看到大约十余个孩子正在分批“围殴”两个大拳击靶与两个沙袋,看上去更像是一堂拳击表演课。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告诉记者,课余时间在这里打打玩玩,比跳绳过瘾多了。记者看到,“痛快吧”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室“轻轻语小屋”只有一墙之隔,都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

  谈起“痛快吧”,贵州路小学校长苗蕊芳介绍说,学校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有个性,与人交往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设立“痛快吧”就是给一些高年级孩子提供一个场所,让他们通过击打沙袋这种发泄方式消消火、消消气,释放一下。

  学校的做法也引起了当地家长与心理专家的不同看法。有家长表示,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人际交往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压力,有时不一定愿意跟别人说,这样发泄发泄也未尝不可。也有家长担心这样做是否会使孩子将来在解决问题时有暴力倾向。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陶明达副教授认为,类似的“发泄室”对于宣泄压力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发泄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还是应当辅助心理咨询等其他教育方式。

  青岛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马培佑近年来一直定期在该校进行心理咨询,“痛快吧”开放以来,大门上的钥匙一直由他掌管。马教授说,与成年人的压抑不同,儿童的心理压抑多半是一时性的,带有强烈的情境性,真正可称为心理症状的少而又少。与其把“痛快吧”当作一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方式,不如说是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可以痛痛快快玩的地方更合适。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