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小孩免费上学:“回家念书,感觉真好”
2006-05-25

2006-05-25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网络版
 
  远远地,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迎风飘扬,琅琅书声在群山环抱的山谷里悠悠回荡。5月19日下午,记者顺着一条小路,走进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大石山腹地。小路蜿蜒,通向坡造镇龙板村龙何小学。

  龙何小学的165名学生全部是瑶族,来自龙板村和附近的龙味村这两个纯瑶族村寨。家住龙味村六组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吴江是一名“回流”生,原来一直跟着在南宁打工的父母在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上学。今年春节前,听说家乡实行了全免费的义务教育,他的父亲吴礼平决定把孩子送回瑶寨读书。

  “回到家乡念书,跟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伙伴们在一起,感觉真好,有时大家还可以说瑶话呢。”站在记者面前,不到10岁的小吴江大大方方,明亮的眼睛一闪一闪。

  他说,原来在南宁上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就要往返两公里。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口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交流起来很吃力,玩得好的伴儿没几个。

  现在,吴江回到龙何小学住读,跟伙伴们朝夕相处,每星期回一次家。在学校,有任课老师和生活老师;回到家里,有爷爷奶奶和两个妹妹。在外打工的父母还是不放心,让他有事一定打电话。但3个月过去了,吴江还没主动打过一次电话呢。

  记者拨通了他父亲吴礼平的电话。在电话那头,吴礼平告诉记者,他当年就是因为父亲患白内障,读到小学三年级就不得不辍学了。家在山区,没有水田,只有一亩多旱地。除了养的猪、鸡、牛、羊,全年的收入就靠1000来斤玉米卖五六百元钱。

  自己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说什么也得让儿子读成书!于是,2003年9月,到了吴江该上小学的时候,吴礼平毅然决定带着儿子走出深山。自己在南宁打工,靠疏通管道等粗活累活挣点钱,把儿子送到一所惠民小学读书。学校挺正规,老师也很负责,但学杂费、课本费、电脑费、保险费等算下来,每学期一开学就得交近400元。这对吴礼平来说不是个小数目,有时还得靠向老乡们借钱交学费,然后再想办法挣钱还上。

  今年开学时,2月20日,吴礼平把小吴江送到龙板村龙何小学报到,只交了5块钱的作业本费。龙何小学校长黄光海说,自治区教育厅和平果县政府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配套措施,妥善安置“回流”学生就学。现在,全校165名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享受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外宿生每个月补助10元生活费,内宿生每月给予20元的生活补助费。广大人民群众深感党和政府的关怀,积极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与吴江同班的兰冲飞同学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喊他去打球。他们两个同龄、同村,从小一块儿长大。自打吴江跟着爸妈到南宁读书,他们就没见过几次面。现在吴江回到瑶寨上学,两个小伙伴重新聚到一起,别提有多开心了。

  我们离开学校的时候,他们俩很有礼貌地用普通话和瑶话跟我们道别:“记者叔叔,欢迎再来!”尽管我们听不懂他们说的瑶话,他们的普通话说得也不大标准,但望着这两个瑶寨少年灿烂的笑脸,我们心里温暖如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