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相助 寻找失踪的儿童
2006-05-23

2006年05月23日 新文化报

  

有了他们爱心相助我们寻找失踪的儿童更有信心

李丽每天在门口等女

  昨日,本报和长春市公安局、长春市救助管理站联合举办的“寻找失踪儿童活动”报道刊发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三家全国著名的寻人网站表示,他们将加盟本报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协助寻找失踪儿童。

  昨日加盟本报活动的寻人启事网站、华夏寻人网站、联合寻人网站,是首开先河的三家专业寻人网站。成立多年来,先后发展数万名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并先后帮助上千个家庭团圆。

  三家寻人网站的站长先后表示,他们非常赞同本报策划的“寻找失踪儿童”活动。为帮助失踪儿童和那些痛不欲生的家长,只要本报提交失踪儿童信息,他们将免费在网站上刊登,并发动所有志愿者协助寻找。同时,他们将从寻人专家的角度,为失踪儿童家长支招、分析。

  寻人网站站长寄语 寻人启事网站站长沈浩(曾被央视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并被媒体喻为“中国寻人第一人”):这个策划非常好,体现了媒体真正的社会责任心。“六一”期间,媒体、公安、救助部门能够积极携手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失踪儿童和家长,这确实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华夏寻人网站站长宋海舰:得知《新文化报》开展“寻找失踪儿童”的活动,我的心中很是激动。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报》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每每接到失踪儿童家庭的求助,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和痛苦。很多时候,失踪儿童是在承担成年人对孩子缺乏爱护的结果,孩子走失后,很多家长讲得最多的是悔恨。我想如何帮助失散家庭团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则是更主要的。

  联合寻人网站站长刘德志:通过这样的活动,联合各方面力量进行寻人,一方面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失踪儿童的关注和关心,一方面也可为一些家庭提供切实的帮助,再一方面,这样的活动也是寻人的一个有效途径。预祝这次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爱心企业鼎力支持 在看到本报报道后,三九近视乐吉林省总经理崔立君专程赶到本报表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每个家庭的全部希望。三九近视乐与“寻找失踪儿童”活动同样服务于祖国的未来,愿意为千万个家庭的幸福献出爱心,希望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家,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寻找失踪儿童》的活动中,我们愿意与新文化报社一同为这些失踪儿童的家庭做出努力。”

  崔立君总经理动情地说:“我们都有家庭,关怀孩子不止在学习、生活上,更要关注他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这样他们才能更加茁壮成长。”

  少女出走13天音信皆无

  “女儿,‘六一’是你的生日,给家里打个电话吧。”伤心妈妈一闭上眼睛就是噩梦 “女儿出走已13天,我现在经常半夜里惊醒,脑子里都是孩子遇上坏人的场面。她爸爸总想安慰我,又不知道说什么,闷头抽烟一抽就是半宿……我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昨日,一位伤心至极的母亲来到本报,谈起16岁的女儿她数次落泪。

  这位伤心的母亲叫李丽,她悲伤地说:“我女儿叫董馨月,是六月一日出生的,马上到‘六一’儿童节了,女儿却不知去向。到现在连个电话也不给家里打!”

  5月9日,李丽像往常一样把女儿送到公交车上,还叮嘱她放学早点回来,可家人一直等到次日早上,也没见女儿回来。孩子的奶奶今年80多岁了,背着他们急得直哭,口中一直念叨:“孙女啊,你快回来吧。”

  李丽说,在女儿念初中二年级时,由于学习压力很大,女儿就到一家职业学校学习幼教。一年前,她一度热衷网上交友,并曾离家出走过,但从没有这么长时间没有消息的。李丽和丈夫甚至动手打过女儿,但无济于事。

在董馨月出走前几天,她在言谈中曾流露过,在这个家庭中感到很压抑,并想出去打工。没想到,当时女儿已埋下了离家出走的决心。

  这两年来,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李丽夫妇在和女儿交流上感到很吃力,李丽说:“孩子出走后,我也深深反思过,我发现自己对孩子的心理了解太少了,我们真不知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寻人指南

  未成年人离家出走六大原因

  “老是发寻人启事,我很不开心,真希望天下不再有失踪者,如果真有这一天,我宁愿失业。”这是寻人网站站长沈浩的自述。

  他曾通过两个月网上谈心,将离家出走4年的湖北小伙送回家乡,也因此做客央视《小崔说事》栏目。 昨日,本报记者针对未成年人离家出走的社会问题,电话专访了沈浩。

  他说,孩子离家出走,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部影响,也有孩子自身内部原因。归结起来有6个:

  ■家庭溺爱 极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负性格,产生“惟我独尊”的畸形心理,一旦遇上挫折和失败,孩子就会心理失衡,行为偏激,甚至离家出走。

  ■缺乏沟通 不少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怀大都局限于饮食起居,导致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形成所谓的“代沟”,这在离异或单亲家庭中表现更为严重。

  ■过度体罚 体罚是相对溺爱的另一个极端。很多父母的头脑中“打是亲骂是爱”、“棒打出孝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体罚是最简便、也是最有效的惩罚手段,孩子一有过失,动辄责骂,甚至大打出手。

  ■人际关系失常 孩子在成长发育中,由于没有得到应有的引导和疏解,容易产生心理焦虑和心理抑郁,表现为孤僻、不合群或一定程度的攻击欲,也有诱发离家出走的可能。

  ■传媒影响 由于电视、录像、光碟、报刊等媒体不健康内容的误导和污染,也使得未成年人产生对所谓“自由自在”生活的畸形追求心理,从而产生出走冒险的念头。

  ■他人唆使 如今,由于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渠道正在增多,一些不法之徒诱导教唆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目前利用网络唆使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但出走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为人父母者,应采取措施,预防孩子离家出走事情的发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