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网站
(收藏拍卖导报2006年5月18日报道)5月18日是第2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为此,各地博物馆纷纷举办相关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博物馆总体上还显得枯燥,与青少年的兴趣保持着相当距离,这次博物馆日的主题可谓恰逢其时。但要想让博物馆长期成为青少年向往的地方,仅靠一个博物馆日远远不够。希望这次仅仅是个开头。
为了配合今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全国各地都增加了许多适合青少年参与的互动内容,一改过去博物馆在孩子们心中的死板形象。
5月18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小学生绘制京剧脸谱活动。此外,智化寺的京音乐演出、中小学生传统手工扎染及时装展示、大葆台历史实践课和“考古小骑兵”——学生模拟考古也备受青睐。
而广州的活动也称得上是别开生面。革命历史博物馆对青少年进行军训;民俗工艺类博物馆向青少年传授刺绣、制陶、剪纸等手艺;现场提供版画制作的底版、颜料和纸张,让学生们即席挥毫;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水兵”为孩子们演示航海旗语……
昆明市博物馆今年推出现场模仿野外考古发掘,让青少年体验神秘的考古工作,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增长文博知识。
内蒙古博物馆组织中小学生自己动手挖掘、装架恐龙骨架化石,制作陶器、软陶,操作老式纺车和老式织布机,纺一根线、织一块布……
凡此种种,使今年的世界博物馆日成了青少年的又一个节日,全国所有博物馆都为孩子们大开绿灯。尤其是5月18日,全国各省市博物馆大都免费或优惠门票,成为送给广大青少年的大礼包。如北京有38家博物馆免费开放,16家博物馆优惠开放,其中3家单独对学生免费。从5月15日至6月15日,上海浦东新区将向居民送出6万张博物馆免费参观券,其中有4万张是赠送给新区中学生的。而武汉市更是大手笔,省、市博物馆对包括本科生在内的所有青少年免费开放。
应该说,在为孩子们的成长方面,今年全国的博物馆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也有专家指出,除了在世界博物馆日给孩子们一天的热闹之后,我们的博物馆还应当长久耐心地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比如门票,在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国,昂贵的博物馆门票仍然是阻隔孩子与古老文明的围墙。而作为引导和影响青少年一代的文明汇聚地,博物馆有必要加大对青少年免费的力度。公园和博物馆免费开放,几乎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而早在2004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就发出通知,要求从当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票开放。但由于升学压力和安全考虑,由学校出面组织的“集体参观”数量并不太多,青少年对免票规定实际上受益甚少。
据了解,许多古老的文明正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饱受冷落,并没有起到为青少年发挥第二课堂的真正作用。例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的智化寺,是北京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寺内的“京音乐”堪称“中国古乐活化石”。但这个坐落于居民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因可看内容少但门票并不便宜而鲜有青少年光顾。
当然,如何发挥博物馆的优势,把青少年从网吧、游戏中吸引出来,让他们徜徉于古老文明的潜移默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工程,不是光靠免费就能做到的。分析人士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引导而不喜欢说教,博物馆展览内容陈旧、展品单调、布展生硬乏味是扼杀青少年兴趣的天敌,博物馆吸引青少年的方式值得进一步探讨。今年全国广泛采取的互动方式值得博物馆进一步弘扬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