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17日专电 随着电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现代通讯工具的迅速普及,“黄色短信”“巫毒短信”等手机违法不良信息也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毒害着“免疫力”差的未成年人。在5月17日“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未成年人的“短信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事金融行业的冯秋芬有个上初三的儿子,她说:“有一次在他的短信中看到两条不健康的笑话,当时特别担心。”
高一学生黄某和高三学生刘某告诉记者,她们都收到过一些“乱七八糟”的短信,像是“某某酒店招公关小姐(先生),要求相貌较好,思想开放”或是“某某常年制作各种学历证、身份证,并发放高利贷,出售枪支”等等。黄某说,不良短信一般是陌生号码发来的,也有同学会转发,但她从来不“接力”转给第三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正越来越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许多中学,手机的普及率远远超过50%。北京某重点中学初三班主任张老师告诉记者,她班上超过八成学生有手机。
为了既发挥手机的长处,又保护学生不受违法不良短信的侵扰,各个学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执行力度不尽相同。梅擎红介绍说,女儿每天上学都会把手机交给老师,放学的时候再取回来。
保障未成年的“短信安全”还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打击各类有害信息的传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为广大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电信部门也可以推出面向低龄未成年人的特殊服务,使陌生号码无法向孩子们的手机发送短信。
此外,学校和家长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短信安全”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识别能力和对抗不健康短信的“免疫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机这一现代化通讯工具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