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北省高碑店市的白沟是“中国箱包之都”,这里每年生产箱包超过2亿只。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2亿只箱包有很多出自童工稚嫩的双手。不久前,几位家长从河南找到河北,想把做童工的孩子领走,但老板们就是不让孩子走。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孩子才最终被解救出来。(《人民政协报》5月15日报道)
违法招用童工现象,近年来已屡见不鲜。童工问题,是典型的“欺小”丑陋,是附着在社会肌体的一颗尴尬毒瘤,痛点显而易见。
痛点一,使用童工,是国家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但是企业对此根本不当回事,执法部门睁眼闭眼。法网“疏而有漏”,使用童工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当使用童工在当地已成公开的秘密时,当地执法者却对老板的“游击战”很“无奈”。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区区家庭作坊能有多大空间,执法部门想找证据,能找不到吗?
痛点二,童工组织者的违法行为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没有成年的孩子,自己找工作不太可能;用人的老板知道招用童工违法,也不敢直接出面。所以很多孩子是通过一些恶如“人贩子”的中间人,才落入火坑的。这些人,在孩子及其家长面前,是以“办好事”的形象出现;在用人的企业面前,他们有些又是拿了好处的“中介”。这实在是童工形成链中,非常可恶的一环,却很多没有受到惩处。
痛点三,打工孩子的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责任,客观上涉嫌违法,但又多因家庭贫困,无法追究其责任。放未成年的孩子出去打工,其实是认同了别人对自己孩子的侵害,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但是社会对于贫困家庭的救助不力,使之难以追究这些家长的法律责任。小小年纪,他们没有坐在课堂上,而是过早承受生活的沉重。在童工问题上,我们的立法、司法、行政,实在应该有些更大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