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修改母亲的定义
2006-05-11
中国人有“打人不打脸,骂人不骂娘”的说法,母爱,至少被置于情感藏宝箱的最底层加以珍视,“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的古训说的是儿女对母亲的孝道,无条件的付出与爱。但这种认知建立在“母慈父严”、“家庭和睦”的基础之上,但现在它是否仍然能描述并定义“母亲”在当下的多元化生态?就像金星,她该怎么向收养的3个孩子解释:我不是你们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还有,我其实本应是一个“父亲”?

  母亲的面貌被大大地改写了,类似于长篇肥皂剧《星星知我心》与《妈妈,再爱我一次》里那种经典的慈爱型母亲,在现实生活中只能被嘲弄得无地自容:她太贤淑了,以至于没有情趣,老公一定会有外遇,孩子们也不喜欢她;她太操劳,脸黄手粗,想找情人也没门儿,何况她也不想;家庭就是她的事业,婚姻失败,她也只好破产,没有钱,还有几个拖油瓶的儿女,没有男人会看上她;她只好挣扎在社会最底层。

  那些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长大,看着好莱坞大片与韩剧完成情感启蒙、现代意识强烈、曾被称为“小皇帝”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谈婚论嫁了。但根据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32%的独生子女婚后经常争吵,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较差。与前辈人比,独生子女的婚姻呈现草结草离的趋势。

  破碎家庭导致更多单亲妈妈的出现。当然也有自动选择做单亲妈妈的,比如以前做杂志,现在开了瑜伽馆的尹岩,她看中了一个男子,就跑去对他说:“我想生个孩子,借你一个种儿吧。”

  即使在那些正常的“原装”家庭,由于仍有房车要供,孩子的教育经费还需筹措,父母都要奔波在外维持生计。退休的父母或保姆暂时接管了孩子,孩子也将在保姆的苏北口音或潮州腔调里开始牙牙学语。

  在旧式家庭关系里,母亲负责生,父亲负责育。对子女的教育与惩戒是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权威体现,而现在,父亲的顶梁柱职能更多体现在他去饭局应酬,去风月场谈生意,赚回更多的Money。当他们回到家,母亲已经不再是“慈母” ,爸爸反而扮起了“慈父”和事佬角色。

(来源:新周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