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领城市深圳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1.7%的职业女性不愿意生育,而在《MarieClaire》内地版的一项最新调查里,77.35%的女白领认为30岁以后才能考虑当母亲。
“生育是女人第一也是最后一项天职”,傲慢的尼采可能想象不到100多年后,越来越多的女性对这一天职产生了怀疑。当你捧出大把康乃馨准备在母亲节来临时向母亲施以敬意,你却发现,你已陷入无人可献的尴尬境地。
生还是不生,这是个问题
正值育龄的年轻妇女的不愿生育问题,是困扰全世界的一个难题。
在德国,育龄妇女目前平均生育1.36个孩子,位居西欧各国最后。社会学家的解释是,经济问题和托儿机构不足是重要因素。德国妇女解释说,夫妇一有孩子即体验到经济上的损失。在新加坡,这一问题甚至被上升到是否会亡国灭种的高度,前总理吴作栋曾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号召国民生育,政府每年为此拨款至少2亿6000万元,但应者寥寥。
富国不愿意生,穷国也不愿意生。在2004年,俄罗斯共有150万名妇女生育,却有160万名妇女选择了堕胎。而在2000年,俄罗斯的老年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儿童与青少年,俄罗斯也正式步入了老年社会。
拜计划生育政策所赐,中国城市妇女的生育指标只有一个。但这无限宝贵的一个指标却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拖延、掩饰、忽略甚至视而不见,她们的借口常常是:
——经济压力太大:这是事实。
社会学家徐安琪曾报告说,在上海市徐汇区,目前抚育一个孩子到成年可能需要49 万元。在一项有约1万人参加的调查里,认为生孩子将花费10万-40万元的占61.73%,40万元以上的占24.8 3%,而认为在10万元以下的仅为13.45%。而且,你基本可以认为,10万元以下的抚养费用只可能发生在小城镇与农村,在当下的中国,谁都明白孩子成长于农村将意味着什么。
——影响事业:这也是事实。
有经验的求职者都知道,男生永远比女生吃香,未婚永远比已婚受欢迎,已婚已育的职业女性,是职场中的最弱势群体,自己都会自卑三分。即使你能力再超群,模样再脱俗,离开岗位半年,谁还会记得你?公司里如狼似虎的新人,社会上过百万刚毕业的新扎师妹,稍不留神,就会成为你的职业终结者。辛苦打拼得来的大好前程,就毁于这样一个未来可能会流产畸形早夭问题儿童也许还未分裂好的受精卵,岂不是得不偿失?
——自己还是孩子:还是事实。
那些仍然有动乱、贫穷、疾病、物质短缺、家庭破裂童年阴影的女性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不愉快的童年归之为父母,并拒绝将自己的孩子带入人世。至于那些已经进入育龄的1980年代独生一代,她们承担了太多的溺爱与放纵,以至于情感依旧停留在青春期,思维静止在儿童期。有善解人意的妈妈曾这样告诫女儿的男友:“你做那个时一定要小心哦,从小到大,我们都没碰过她一指头。”
——身材会走样:依然是事实。
区区600多万人口的香港,每年减肥就要减掉脂肪30000吨。在一个视卡路里与脂肪为魔鬼的国度,一个敢于怀孕放开大吃的准妈妈实在比勇于与色狼搏斗的女烈士还要伟大。相信我,那些坚持母乳喂养的妈妈,绝对不是出于母爱,而是为了瘦得更快。
——怕疼:最牵强也最符合人性的解释了。
一个勇敢的孕妇在知道终于可以剖腹生产时,激动得哭了出来。刚刚生了女儿的小S说:“宁愿肚子上留个疤,也不愿意阴道松。”但问题是,如果生个孩子就像理个头发、剪个指甲一样轻而易举,那些赋予伟大母亲的神圣意义还会不会存在呢?
调查:“白领生育”问题很严重?
结婚生子似乎天经地义,顺理成章,但是现在Double Income and NoKids(丁克)家族在我们周围并不少见。生与不生,要还是不要?这的确是个问题。职业发展和抚养孩子是否可以一个都不能少,它们存在怎样的冲突?
◎身为职业女性的你,决心丁克到底吗?
| |
调查显示,选择“坚决不要孩子”的职业女性比例只有2%;“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占4%;而“很想要孩子”的占14%;“目前不打算要,以后再说”的是31%;几乎一半的职业女性选择了“想要孩子,但是时机尚不成熟”。其中选择“坚决不要孩子的”以工作两年以下的为主,选择“目前不打算要,以后再说”的以工作5年的为主,选择“很想要孩子”的以工作10年左右的人为主。
◎调查显示,要与不要孩子的选择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
| |
从学历上看,要与不要孩子的选择出现了两极化的趋势,其中持肯定答案的本科学历占的比例最大,而不想要孩子的人群主要则来自专科以下和硕士毕业以上两个极端。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随着住房的改善,子女和父母的生活空间会越来越相对独立,逐渐完善的福利系统和养老设施都令养儿防老不再重要。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个人隐私保护和独立自主司空见惯,人们对于丁克家族的存在逐渐认可,长辈们的唠叨和抱怨,社会上的风言风语、说三道四对生与不生的决策影响已经虚弱无力。只是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观念日渐成熟的今天,是独自潇洒、自由快活地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