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脸谱记录者
2014-12-18来源:湖南日报
花瑶老人用最高礼节“打啵”对老后表达久别重逢时的喜悦。
花瑶老人用最高礼节“打啵”对老后表达久别重逢时的喜悦。 通讯员 摄
 
老后在瑶乡采访。(资料照片)
老后在瑶乡采访。(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日前,老后收到一份来自中华文化促进会的邀请函,函文写道:“鉴于您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与崇高影响,经我会主席团讨论,您已获选‘2014中华文化人物’称号”。函中邀请老后参加2015年1月6日在湖北武汉举行的“2014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

  “中华文化人物”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香港凤凰卫视合作、组织主办的向海内外华人文化精英致敬的活动。评颁对象为在学术研究、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中成绩突出的海内外华人,自2009年开始依年度评颁,先后有冯骥才、星云大师、莫言、成龙、宋祖英、周有光、苏叔阳等人士获得过该称号。

  记者前往老后家中采访,对于自己能获选,老后十分淡然。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

  老后和他所做的那些事

  老后,是人们对他的昵称,本名刘启后,湖南隆回县人。30多年苦苦坚持,就只做一件事:为挖掘、记录、抢救、保护和传播民间文化自觉地默默奉献心力。

  “花瑶”,是老后送给这支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的美丽族称。30多年来,他近400次深入瑶山,做艰难的田野考察,全方位挖掘、记录、抢救、整理花瑶民俗文化,并用自己的镜头、笔杆和满腔的热情将神秘的花瑶文化推向全中国、带进联合国,介绍给世界。同时,他还主动提供多年积累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全力协助当地政府成功申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呜哇山歌”和“滩头年画”,并潜心采拍生活在偏远山乡的留守老人,累计拍摄3000余件高龄老人肖像,被学界称为“最后一代饱经风霜和社会磨砺的中国农民的脸谱”,且应邀到北京、山西、宁波长沙等全国各地做《我的父亲母亲》公益主题文化巡回展,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除了考察花瑶民俗及瑶山周边汉民族传统文化,老后还自费跑完了省内的百余个县市及周边相邻省市。他采访考察过的传统民俗多达上百种,有梅山文化、滩头土法造纸、横板桥民间木偶、湘中民间葬俗、邵阳布袋戏、宝庆翻簧竹艺、邵阳羽毛画、武冈楹联古村落等。

  在老后家中一台旧款笔记本电脑里,储存着数十万帧珍贵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图片资料,都是老后凭借一双腿和一架过时的老式相机,与时间赛跑抢回来的。

  挑花裙的故事

  “这种裙子好看吗?”老后指着电脑中的一张照片问记者。照片中的瑶族女人穿着绣满精美图案的长裙,回眸一笑,岂止是人美,那些花裙似乎也在比美呢。

  “花瑶女子出嫁时,娘家都会打发一个木箱子,在箱子里珍藏着她们的挑花裙。绣一条做工精美的挑花裙,往往要花上半年时间。我当时就在想,以后可能根本没有人绣裙子了,于是萌生搜集拍摄每一位花瑶女人珍藏的挑花图样的想法。没想到,在当地风俗中此箱为女性所专有,男人是不能开启的。因此,我又给这个箱子命名为‘女儿箱’。”

  老后坦言,为了拍下这些美丽的挑花裙,他使用的是“磨”功。走进瑶山的每一户人家,他都会苦苦劝说每一位妇女,打开她们视若珍宝的女儿箱,拍摄她们每一条精美的挑花裙。

  “我亲眼目睹了挑花裙的迅速变异。当山外的简笔画流传到山寨后,传统的挑花图案也被快速替换,往昔精美的传统挑花图案,95%以上都随着一个个老太太的去世而带到棺材里去了。”老后无比遗憾地说,“丢弃的是金子,捡回来的是垃圾。但是村民们不懂,我找到瑶族干部,说服他们动员自己的家属不要学这些简笔新花样,还协助当地瑶乡政府策划了五六次传统挑花图案比赛。然而,我发现每一次的比赛都只是那几十种图案在重复临摹,最精美的挑花图案在当地已经消失了。”

  值得庆幸的是,老后在30多年里收集到了花瑶挑花的传统图案近2000帧,为这项璀璨的民间艺术留下了光鲜真实的历史身影。

  停不下来的事业

  老后是个有故事的人。他一张嘴,一个个鲜活的民间文化故事就蹦了出来,让人听得入迷。

  他透露,最近正在编写《诡秘的梅山文化》一书。为了深入了解梅山文化,他携老伴朱春英持续6年生活在偏远闭塞的山乡,跟踪考察古老的梅山文化中各类诡秘怪异的法事。有一回,凌晨4点,为跟从法师到山里去捉“鬼”,他摔倒在冰冷的水沟里而折断了一根肋骨。

  “多年艰难的考察采访历程,又是一个个不断碰壁的遭遇,因为法师带学徒都只带本姓,其法事套路及手抄经书都秘不外传。6年间,我凭借‘磨’功,相继采访了近200位法师,硬是成为了他们的知心朋友,最近我又有了重大突破,原本经书上记载的神秘的72手诀,我竟挖掘到了228手诀。”老后表示,他已成为唯一个完整收集到濒临失传的梅山绝艺—二百多套神秘“手诀”的人。在这本书中,他不仅将拍摄的奇异的手诀造型收录进来,还对手诀进行文字注解。

  为了避开都市的喧闹与繁嚣,静下心来赶写这本书稿,老后在隆回一个海拔1400米的高山小寺庙里一呆就是几个月。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他搬出的厚厚一叠资料,足足有十本,里面所拍摄的图片都是晦涩难懂的经文。

  “编这本书的任务很重,这么多资料,我要细细读、慢慢看,不懂的字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必须‘耐得烦’。这本书是冯骥才先生亲自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好好完成它。”

  老后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他说:“我的手头还有大量宝贵资料亟须整理出来。现在我的年纪也大了,得抓紧时间去做这些事。万一哪天我不在了,也许它们就真的永远消失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