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两代四人:赋予生命别样意义
2019-04-24来源:北青网
       日前,合肥市民王远碧老人去世后,遗体捐献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此前,她的丈夫袁永华同样捐献了遗体。而两人的女儿袁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很理解父母的决定,也将和爱人加入到遗体捐献的队伍中来。

       袁永华、王远碧都是工人出身,退休后,老两口一直居住在合肥化工厂附近的小区,平日女儿袁静经常来看望,日子过得平淡而节俭。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王远碧老人瘫痪在床,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为给老人治病,变得更加窘迫。最后,袁永华决定卖掉居住的房子,老两口也因此将户口迁到了女儿那,与女儿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搬到女儿家后,日子似乎并没有因此变得好一些。老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女儿既要工作又要顾家,还要照顾老两口,平凡的家庭被重担压得透不过来气。想到百年之时,按照中国传统办理丧事习俗,女儿的负担只会更加沉重,为了不给女儿带来麻烦,在一次谈话中,老两口向女儿提出想法,希望百年之后捐献遗体。

jixiao-huang-672681-unsplash (1)
 
       一开始,女儿袁静无法接受。但在父母的不断劝说下,袁静慢慢也开始接受了。“爸妈跟我说,如果日后自己身上的器官能被用来救活别人,或是用于医学研究,自己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生命就有了另外的价值和意义。”

       随后,袁静联系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不久后,老两口便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在签订协议四年后,袁永华老人因病去世,遗体按照协议送往省红十字会。今年4月7日,王远碧老人在与疾病斗争多年后也离开了人世,她的遗体被送往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安医大接受站。

       “这些年,我也渐渐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从我父母捐献遗体后,我留意到身边的一些朋友亲戚也签了遗体捐献协议。”袁静说,她和爱人也将加入到遗体捐献的队伍中来,“我们这一生对社会也没有多大贡献,能够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会比直接火化更有意义,也算是我们对社会作出的一点点小贡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