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奉献的人生——记“杰出妈妈”马志英
2015-04-27来源:新华公益
 

荣膺"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称号的马志英。(资料图)

       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带的西海固地区,这个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里土地贫瘠,常年干旱,贫穷像瘟疫一样在这里蔓延,有着“苦甲天下”的称谓。一位坚持十八年资助了五百多名回汉女生上学的“杰出妈妈”,就生活在这里。

      “60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宁夏人物”、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感动宁夏2005年度人物”、“宁夏首届新闻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第二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球妇女发展贡献奖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全国关爱女孩十大新闻人物、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中华慈善楷模奖……马志英,一个头上戴满了光环和各种荣誉的女性,她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多次详细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位穆斯林女性的生活,看看她的今天过着怎样的生活。

        3月27日下午3时许,记者慕名赶到了和马志英约好采访的一间清真超市里,身着黑色的裙子,头戴白帽,一身很端庄大方的回族妇女装扮。看见记者后,她缓缓地走过来,迎面飘来一股浓浓的药味,她脸色看起来十分苍白,说话很轻,一时间我们找不到安静得可以说话的地方,无奈之下她领着我们来到了她的“工作间”,一辆面包车里,小小的空间,摆上四个凳子,我们的访谈就这样开始了。

       “她们都是我的女儿,我很幸福。”

       说起自己的“女生之家”马志英满是欣喜。18年前,当时还只是宁夏西海固地区一个市场保洁员的她用一个月的工资给一个贫困的小女孩交了学费,这是她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当时觉得自己一个月的工资能让一个孩子上学,很高兴。”

       在国家还没有普及免费义务教育之前,因为贫困,一些女孩失学甚至上不上学都被认为理所应当,加上当地重男轻女的风俗,陆陆续续有很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女孩子找到马志英,这些学生家住的比较远又交不起住宿费,在征求了孩子们家长的同意后,她每年都会接几名家境贫寒的女学生回家,腾出自己住的砖房,自己一家四口搬进开裂的土坯房里,不仅免收水电、煤、房租等费用,还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们的生活,鼓励她们好好学习。

        马志英的丈夫杨万海是一名的普通公务员,同样生长于贫困山区的杨万海十分理解妻子的心情。他告诉记者:“最开始我是不能接受的,做这种事儿费心费力,也不能半途而废,对所有孩子都得一视同仁,但拗不过她坚持,看着孩子们都很可怜我也就同意了。”在“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宁夏海原,靠着微薄的工资收入他们的日子过得越发拮据。没有床就用做饭的案板来凑,孩子多了后,就经常能看见杨万海骑着飞鸽自行车买菜买炭的身影。他还经常给女童们辅导功课,为这个大家庭运转奔波劳碌。

        多年里,马志英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女儿身上,对儿子的照顾反而有所疏忽,但所幸的是两个儿子从小都很听话,跟姐姐们相处得也很好,如今两个孩子都已考上了大学,令夫妻俩很是欣慰。

        在得知马志英的事迹后,2006年,一家国际NGO组织出资帮助她修建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作为新的“女生之家”,近些年经常会有志愿者来义务帮忙,国家和自治区妇联等部门也会给予她政策上、经济上的帮助。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夫妻俩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最多的时候是2012年,女生之家里住了120多个孩子。“她们都是我的女儿,都很懂事,她们把我们的家叫作幸福之家,我很幸福。”

      “家庭的贫穷不是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

        由于父母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上家里很穷,马志英高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学业,这也成为了她人生最大的遗憾。谈到自己的学业马志英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我学习很好,很想上个大学,我篮球打得也不错。”自小学习优秀却不能上大学的马志英,对上不起学的女娃总是热心帮扶。正因为自己的切身经历,她才会坚持十多年来帮助500多名残疾、贫困回汉族女孩上学。

        马志英告诉记者,办起这个女生之家最困难的时期就是2012年自己身体最差需要手术住院的时候,当时有好几个孩子要考大学,马志英因为不能照顾她们而感到十分的愧疚和焦虑,当看到女儿们凑钱给自己买的水果和亲手写的信的时候,她才忽觉女儿们都长大了。说到这儿,马志英热泪盈眶。

      “我最大的女儿已经30多岁了,孙子也会满地跑了,女儿们都会回来看我,看到她们过得好我就很开心。”当她几个女儿大学毕业后,她们第一次拿到工资后的所做到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寄钱给马志英看病,但都被马志英拒绝。马志英说自己一直教导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因为她深知家庭的贫穷不是贫穷,没有知识才是真正的贫穷。她的女儿们大多学的是医学和教育学,毕业后都回到了家乡做医生和老师为乡亲们服务。

      “女生之家”增设妇女培训班

        由于周边学校改为封闭式管理,女生之家里的学生越来越少,听闻很多从村镇来到县城里陪读的家长因不识字,交话费、取钱时连姓名都不会写的经历,她心生感慨,便萌生了办一个妇女培训班的念头,从2013年起开始免费为周边农村没有文化和劳动技能的妇女提供文化课程、手工艺技能等培训。她不仅提供校舍,就连请阿语教师、采暖费、学杂费等等费用全部由她承担,为了省钱他们也没请额外的工作人员,马志英负责卫生工作,清扫校舍,杨万海在教课之余还得管理秩序负责大家的安保工作。

        18年里,马志英身兼数职,充当着孩子们的“妈妈”、“保洁员”、“厨师”等多个角色。因为太累,她4次接受大手术,常年忍受着疾病的困扰。现在又多了个腹胀的毛病,却一直未能确诊。在宁夏附属医院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无奈到北京来看病,因为宁夏、北京两边跑,不论是精力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堪重负。

        在北京看病时,一次偶然机会她看见牛街有房屋出租,夫妻俩商量后就决定开个西海固梦清真超市来救救急,同时还可以把妇女培训班做的十字绣、鞋垫刺绣手工艺品展销出去。超市办起来了,却由于缺乏流动资金、缺乏经验,一年时间就亏损了不少钱。杨万海无奈的说:“想要维持一个大家庭,可是实在没钱,被逼着创了业。”如今夫妻俩除了借钱看病,还要维持“女生之家”的各种开支,经营惨淡的超市,早已是债台高筑。“我们现在最盼望的,就是有一位超市经营专家来指导一下,让超市的业务走上正轨。”

      “从现在开始,荣誉是过去了,生活才真正开始了。”杨万海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旁边的马志英没有接话,只是默默地看向车外。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