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慈善成为一种常态”
2009-04-30

2009年04月30日06:24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没有‘门槛’的捐赠”“商品销售后再返还部分盈利作为捐赠”“不用多花钱,消费‘红标’商品即可捐赠”……两周来,在灾后重建的若干大事件中,由市红十字会发起的“红标行动”引发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昨日,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周莉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了“红标行动”的发起初衷及“背后的故事”。

  记者:“红标·成都”活动主要是为我市灾后重建项目募集资金,目前进展得怎么样了?

  周莉蓉:地震造成的深度破坏,使我市重建工作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汶川大地震以后,截至2009年1月31日,我会募集地震捐赠资金累计达14.86亿元。我会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有关地震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订了《成都市红十字会地震灾后援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有序地将捐赠资金投入到44所学校、2所医院、45所卫生院、52所卫生站、18个农民新村、14个村民活动室的灾后重建项目中。这些援建项目正在陆续交付灾区群众使用。

  记者:你在很多场合都说,“红标行动”是一个“可持续的捐赠平台”,是不是指对于企业或者群众来说,这是一个很容易参与的、同日常消费行为和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关联的、长效的、理性的一种捐赠机制?

  周莉蓉:对,只有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才可能细水长流,越做越大,慈善也是如此。红十字会一直倡导“人道、博爱、奉献”,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如何去做,而是如何在受助者和捐赠者之间搭建起一个好的平台,让慈善成为一种可持续行为、成为一种常态。随着长期的慈善行为,慈善意识也会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市民自觉的道德行为。

  记者:要实现“可持续慈善”,市红十字会作为一个慈善机构,还需要做什么?

  周莉蓉:透明,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机制。市红十字会每一笔捐款都有记录,每一笔用途都有源可溯,定期不定期的还有审计部门来“查账”。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建立起更为公开、透明的的机制,让任何一笔捐赠都能及时地告知给公众,让市民的“爱心知情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因为只有透明,才能让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最后,我想向全体市民提出倡议:在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心连心。本报记者 谭勇

来源:新浪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