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慈善是一种责任
2009-02-27

于丹:慈善是一种责任

2009年02月27日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人民网上海2月27日电 (记者 燕帅)2009慈善群星会中华慈善论坛今天在上海举行,人民网传媒频道全程图文直播论坛概况。会上,学者于丹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是于丹演讲的全文:

  各位朋友非常好,非常感谢论坛给我这个机会。因为不是慈善研究者,也不是慈善从业者,所以我站在这里发言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说说外行话,说我自己的感受。慈善这个概念,这些年在老百姓的心里大概有这么几个误区。第一慈善与财富相关,与富豪和明星相关,它是一小部分人有能力做的事,而且是在他们丰衣足食之后用多余的钱去完成一种救济。第二慈善往往与突发的灾难事件有关,不管是一次大地震伤害好多人,还是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孩子,一个需要收到捐助的孩子,他是一个个案事件,它只存在于某一个突发事件。第三慈善还有炒作之嫌,不是明星自己在炒作,或者就说善款不透明,这里面多少有点微辞。我想这个概念普遍存在于一般的老百姓心里面。2008年走过去以后,我自己有这么几个感受,第一慈善慈善,是慈心决定了善心,心愿在里面占的成份比行动更大,由心愿决定行动。

  其实我们过去总觉得是名人能做的,慈善好象是一件很奢侈的行动,2008年,我想有好多普通老百姓他们也许意识不到做慈善,但是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志愿者,志愿者和心愿里面都有一个心字,发自内心所做的一件事,哪怕他去那边帮人做几天义工,帮助人们去做一点抚慰,也许没有掏什么钱,他其实已经在做了慈善。

  大地震那天早晨我正在给我学生上课,他们给我拿来了寄到学校的一封信,是贵州一个偏僻大山里面,一个陈胜江的残疾人,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寄给我的信,拆开以后里面有厚一堆钱,钱很脏,里面都是小钱,最多的一堆大概有二十几张,都是一块钱,但是他平平整整放在一起,那么厚一堆钱,数字是14块5毛钱。他的字很清秀,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我自己一直不能行走,我从来没有站起来,大地震,我在电视里看见房倒屋塌,很多人的生命没有了,我的心在挣扎,用我的命去换他们多好,因为我本身是残疾人,但是我不能换他们的命,我能做什么呢,我们家全部经济来源就是我年脉70岁的妈妈,他说这些钱都是我妈妈挖草药得来的钱,他说我看了地震以后很心动,我知道了,赶紧就把这个钱寄给你,他说你捐给可靠的机构吧。

  陈胜江捐了14.5元,我当时觉得我认识了一位大慈善家,其实这都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事情,因为这个行为背后他的慈心感动了大家。

  第二点我想说慈善其实是挺常规的行为,慈善需要完成我们自己一种责任,那些苦难,好象我们捐了钱,做了,这件事就过去了。大家都说2008年经历的事情太多,尽管代价这么大,但是也有一个好处,我觉得经历了这个年度,我们不再那么狂妄了,我们不再以为一个人可以不需要帮助,不需要心灵的扶持,仅仅停留在物质就可以穿行这个时空。刚才我说志愿者,能去当志愿者不是因为我们崇高,而是因为我们做了,我们做了这件事不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去施于人们,而是他们需要我们帮助。

  我自己去灾区学校的时候,我收获了什么呢?我去之前我一直痛不欲生在哭,我收获就是我从那个学校回来到现在,那个学校里面有很多学生,北川一中的学生都考上中国不同地方的大学,但是我的手机短信上会收到从山东的、江苏的、武汉的不同地方的孩子,只要天变了,或者声音上面我的嗓子哑了,他们就说妈妈你得多喝水,不然你嗓子哑了,我们说当作家,做人都是阶段性的使命,但是妈妈不是阶段性,一个孩子要是这么教育,你就跟他有了一生的关联。其实我觉得你去做志愿者,别人给你完成你的梦想,会让你一辈子感动的。

  大地震之后,5月14号那天我是从韩国赶回来,那天我回来的时候,我们的一个翻译,他妈妈是韩国人,丈夫在韩国,孩子也是在韩国长大,她的父亲是一个老病,所以她有一个中国名字,我想没有地震,他就是非常传统的相夫教子的妇女。那天我回来的时候,她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十万韩币,她说你赶紧帮我带过去,我打开了以后,里面有一个纸条,尽我一点点力量。她写了她中国华侨,如果没有大地震,她可能认为他就是一个韩国人,但是地震了,她突然觉得她是华侨,其实这些钱并不多,可是第一时间,她捐来了。我在想这种常规的,点点滴滴的,刚才听到了这么多的发言,我觉得每个人大家都有这个能力去扶持。

  所以第三点我要说慈善是一个公民习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好的习惯,晚上如果你不刷牙让你上床睡觉你会难受的,我们也有环保习惯,走在路上拾拾矿泉水瓶,其实慈善是一样的,他是做惯了出自内心本能的一种行为。比如说预定好下午你要出去报告,晚上约好几个人去吃饭,这些都排好了之后,你的孩子突然发高烧40度,你会跟大家道歉说约会取消了,你的计划取消了,第一件事你要带孩子去看病。其实慈善就是这么件事,就是如果你的心觉得它重了,这一刻你不做,你会自己交待不过去,那也就做了。

  所以2008年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它唤醒了我们一种认同,这种认同不能等到一次一次困难的时候才记起,因为我们点滴的,常规的、习惯性的行为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种扶持。其实大家都说我们这个民族,没有伦理,没有宗教传统,所以我们没有慈善的这种传统,我当时觉得慈善本来就是一种维持,是庄严维持,哪怕你就是点点滴滴的,用自己身体力行去做,只要持之以恒,一颗心成为习惯的时候,这个社会就改变了。所以我说慈善其实是一种公民习惯,因为我们脆弱,因为人人在帮我们,我们在付出的时候,也在收到,所以我们在完成一个行为的过程中,生命有尊严,我们心会更安。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