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前调查:北京最孝顺
2006-05-11

【开篇的话】 母爱 让我们无言以对

  “母亲节”,

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也是一个因遗忘而诞生的节日。因为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记得自己母亲的生日,知道她对幸福的真实体味。虽然我们工作繁忙,虽然我们任重道远,但在诸如“为何忘记母亲生日”这些简单的质疑面前,一切原因都是狡辩。

  她是最能原谅我们的自私、粗鲁、蛮横、遗忘甚至错误的人。但终究有一天,在我们的思念里,会无法原谅自己对她的漠视。这也是信报人策划这一系列调查的初衷——家庭,因为有爱才完美;社会,因为有爱才和谐。别让一时的遗忘成为永远的遗憾。

  感谢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年辉煌的文明里,将“孝”的定律铭刻在龙子龙孙的道德准则里。但此刻,信报人却在寻找五千年后这一定律的崭新体现。虽然它仅仅表现在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上,表现在对一个现象的思索中。

  今天,你可以把自己的爱尽情倾吐,也可以把自己的苦衷、委屈、痛心、遗憾,通过信报铺设的桥梁,和最爱你、疼你的人倾诉、沟通。在报恩的队伍里,没有贫民,也没有富翁,因为面对母爱,我们同样都无言以对。

【一句话调查】“北京人最孝顺” 您是否认同

  北京人最孝顺吗?在母亲节(5月14日)前,记者随机采访了200位北京市民,多数市民对此都很认同,并能脱口说出身边的孝子事例。但当问到是否记得母亲的生日时,近六成市民都表示不记得母亲的准确生日,“好像是在3月吧。”很多市民只是模糊地回答。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科学系关锐煊教授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在对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厦门、西安、香港七大城市调查后显示,北京人孝心最强。

  这份调查报告还指出,整体来看,中国人的孝道表现差强人意,其中最好的行为是尊敬长者,最差的是在经济上援助长者。当研究人员分析了不同城市的背景后,显示出北京样本对父母的孝道实践分值最高,而香港在“经济上援助长者”一项分值最高。

【调查数据】六成人认为北京人孝顺

  总体来看,近六成市民都认同北京人最孝顺,多数人的认同理由是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尊老一直是北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道德。而一些不认同该说法的市民的理由是:孝顺似乎与地域无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的个性。近两成市民认为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赞成观点】“北京人爱给父母过生日”

  ■受访者:王女士

  ■年龄:27岁

  ■职业:南礼士路一家蛋糕店店员

  ■理由:“来我们店里买蛋糕的顾客,很多都是给父母过生日用。”

  ■典型事例:“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许多给父母订蛋糕的人都在晚上才过来,他们说父母年纪大了,吃不了太甜的东西,所以订蛋糕要跑很多店,而且还要先尝一下,这样一来,找到我们店就到晚上了。”王女士说。

  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一位的哥来店里订了一个180多元的寿桃蛋糕,王女士说,“的哥是个胖胖的中年人,可能是开车的缘故,他穿得很单薄,到我们店里时,耳朵都冻红了。他边搓着手边挑,最后选定了最贵的寿桃蛋糕。在付款的时候,他的烟掉了出来,我看了一眼,是那种只要两元钱的低档烟。”自己抽差烟,给父母却买最贵的蛋糕,这让王女士感动极了,眼睛也模糊起来。

  的哥等蛋糕的时候,和王女士拉起了家常,“的哥说母亲已经70高龄了,父亲已经去世多年,老太太一个人住在房山,身体很硬朗,自己平时拉活没时间陪她,心里挺难过的,只好在生日时补偿。”的哥付完款,已经是晚上9点多,他还要匆忙赶回房山,为等候在家的母亲过生日。“其实的哥挣得少,还要养家糊口,那么晚还要赶回房山,可他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最好的蛋糕献给母亲,这还不算孝顺吗?”

“画贺卡送给妈妈做礼物”

  ■受访者:汪同学

  ■年龄:20岁

  ■职业: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大二学生

  ■理由:“北京人孝顺就是少说话,多办事。”

  ■典型事例:“我就是少说话,多办事。在家听从父母的教导,不让父母操心生气,和父母用敬语,照顾父母的身体。”刚满20岁的汪同学总结了自己作为北京人的孝顺之道。

  她告诉记者,自己孝顺父母可有年头了,“记得自己很小的时候,每次我妈过生日,我就拿画笔细心地画一张贺卡,悄悄放在她的床头,这一画就是好多年,现在我还坚持着呢。”至今,她仍清楚地记得母亲收到贺卡时的笑逐颜开,当时,她也特别开心,没想到做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让母亲如此开心。

  汪同学的最大爱好就是登山。去年7月,汪同学和登山队一起登上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这是国内高校登山队首次征服该峰,胜利的喜悦,她也不忘与父母一起分享。“那一次,我千里迢迢地给父母带回两瓶西藏青稞酒,父母特别开心,到现在也舍不得喝。从那以后,我每次出去登山总是给父母带点东西回来。”平日在家,汪同学尽量不惹父母生气,她最希望能永远看到父母的笑脸。

“儿女每周都倒班来看我”

  ■受访者:刘大妈

  ■年龄:61岁

  ■职业:退休在家

  ■理由:心里留个地方给父母就行!

  ■典型事例:家住门头沟的刘大妈已经61岁了,她坦言自己过得很幸福,对儿女的孝顺也是如数家珍。“我有四个儿女,现在个个都出息了,在金钱上没有困难,他们每周都来看我,宁可与单位同事倒班也要陪陪我。每次,他们都想得特别周到,把我一周的食品和生活用品都买来了。”刘大妈开心地说,自己想儿女了,就随时到四个儿女家去。

  刘大妈告诉记者,其实老人最怕寂寞,他们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孝顺,要孝顺并非要给予他们很多的物质,只要时时关心、体贴他们。子女常去看望他们,他们就很开心了,在父母不舒服的时候,儿女能够悉心照料。父母要是打电话问你忙不忙,实际是想你了。

  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在节日的时候都守在自己的身边,一家人开开心心的。还有就是希望孩子身体都健康,没病没灾的,只要工作不忙时回家看看,他们就很高兴了。“我想物质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安慰,心里留个地方给父母就行。”


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

【反对观点】 “孩子很少关心家里的事”

  ■受访者:张女士

  ■年龄:52岁

  ■职业:工程管理人员

  ■理由:“北京的一些孩子很少有孝敬父母的心思,只贪图自己的安逸,不去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

  ■典型事例:“女儿不太听话,个性太强,平时也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张女士与她正在读书的女儿产生了代沟。其实张女士的孩子也会记得母亲的生日,去年张女士生日时,她的女儿不但下厨参与做饭,还为张女士拍了照片送给亲戚朋友。

  张女士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孝敬父母这份心思,只贪图自己的安逸,不去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经常给家里增加不必要的开支。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多和自己联系,有喜报喜,有忧说忧。

“父母替孩子出去找工作”

  ■受访者:孙先生

  ■年龄:26岁

  ■职业:企业管理人员

  ■理由:“孩子带着女朋友去旅游,父母替他们去招聘会忙着找工作。”

  ■典型事例:孙先生说, “我同事的孩子小时候特别听话,考上大学以后,孩子需要在外地上学,就很少与父母沟通了。”

  孙先生说最令人气愤的是,“去年7月,小孩放假回来,我的同事特别高兴,准备让他好好在家呆两天,但没想到小孩早有了自己的打算。”当天,孙先生同事的孩子就给父母安排了一个“假期任务”,就是帮他找工作。我的同事很无奈,但是为了孩子能在假期好好玩玩,他答应帮孩子去招聘会找工作,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同事每天都很早起床去招聘会找工作。

【专家点评】“孝顺”观念已深入人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现在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