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每年拿出10个大学让企业家来办
2014-10-31来源:慈讯网
    谈使命:寻找有成就感的事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创办新东方,实现了上市;现在又办大学,接下来你的人生之路会怎么走?

  俞敏洪:人活着活三条命。第一条叫做性命,第二条叫做生命,第三条叫做使命。性命是什么概念?就是你能够确保活下去,不被饿死,不被冻死,有房子住,有自行车骑,或者有辆小破汽车开。大部分人差不多也就活到了性命这个层次。

  到生命这个层次是这样的概念:人活的是自己的尊严。就是说,你的生命中一定要有尊严,这个尊严包括你自己在事业中会有一点成就,你有自己的爱好,你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你也尊敬周围人,政府的社会的体系也能够让这些人活在生命中。所以我常常说,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让人活在生命中,不是活在生存中。

  使命,我觉得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有,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些人承担着各种各样的使命。像习近平、李克强承担了推动国家发展的使命。我发现我不知不觉就跟中国教育某些方面的使命结合在一起了,我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现在只能沿着这条路往前走。因为在我的生命中间,我很难想象我的使命是天天游山玩水,尽管我也会游山玩水。

  最初我在北大教书也好,或者在农村还没上大学也好,基本上是苟全性命于乱世。因为我小时候是乱世,“文化大革命”。但是后来北大的教育给了我生命的尊严感。我从上北大开始,即使没钱我也有生命尊严感,知道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尊严,知道怎样去维护别人的尊严,知道怎样做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什么时候开始有使命感?很多人把自己创业视为一种使命感。

  俞敏洪:做新东方的时候,很难说有任何使命感,但也不是处于性命状态或是生命状态。因为做新东方当时的目的我就想赚一笔钱以后到美国去读书,所以既不是因为性命之忧,没饭吃了要做新东方,也不是说我要捍卫生命的尊严,因为出国读书跟捍卫生命尊严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做着做着做成了美国的上市公司,使命感自然慢慢就被勾引出来了。为什么?一旦人酒足饭饱,哲学思想就会冒出头脑。即使是一个酒鬼,他都会这样问,我活着为什么?想不通的人反正想不清楚,第二天继续喝酒、吃饭;想得通的人除了喝酒吃饭之外,就会去做一些有些意义的事情。我就属于,每天喝酒吃饭,但是能够在空余时间想着去做一些有点意义事情的类型。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哲学意识是指什么?

  俞敏洪:哲学意识是没有文化的人都会有的。思考宇宙的存在以及思考个人存在的目的性,这就是哲学。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思考的答案是什么?

  俞敏洪:这个答案就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的话,你就必须去寻找自己有目的性的,并且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因为你空虚地活着,游山玩水地活着,最后心灵的空虚比你没有目的性还要难受。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现在许多企业家拥有了巨额财富之后空虚。你会有困惑吗?

  俞敏洪:困惑从青少年就应该有,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了,中年应该有答案了。如果中年再没有答案,就真的是很迷茫的状态了。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的答案是什么?

  俞敏洪:基本上知道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了。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办大学应该是最重要的事情?

  俞敏洪:应该是之一。我觉得我能做的可能不仅仅是只办一所大学。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刚才提到使命感,办大学除了使命感,还有什么力量推动着你?

  俞敏洪:我是这么想的,把钱都留给孩子,那肯定对孩子是最不利的。把钱捐给某一个机构,让这个机构用我的钱去做善事,我还真不放心。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既是做善事,又可以可持续发展,因为人总希望自己活着时还留点什么东西。这是人的无聊,但是也是人的意义。希望死了以后,人家看到这个东西是谁干的,总希望有点这样的东西。虚荣心在作怪。

  谈活法:以立言为世界留下精神遗产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现在企业家都开始讨论传承,你希望传给家庭子女的和世界的,分别是什么?

  俞敏洪:我传承给家庭的应该是家风,孩子最好能传承我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和博爱、尊重,当然也希望传承我身上的能力和做事情的判断力。对这个世界的传承,我觉得主要还是精神遗产,如果说我有生之年有这样的可能性,通过自己的著作或者语言留下一些精神遗产,300年以后人们还在读的话,我觉得这个就了不起了,这是我想做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立言?

  俞敏洪:对。其次才是大学。因为大学是做实体。

  其实这个东西不是你自己能做到的,而是你在你的人生精神中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很简单,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他从没想到他的言论会被留下来,因为他是授而不作的。他讲的话只不过被弟子记录下来,而且是零零碎碎地被记录下来,现在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录行为本身,导致孔子为整个世界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

  所以精神遗产的流传并不是你想留就留的,而是不经意地,你这个人到了那个境界,出了那些文字,不管是别人记录下来的还是你自己写的,经过岁月的沉淀,依然有人不断地从里面吸取营养,那就说明这已经成为精神遗产了。所以能留下精神遗产的人物并不是很多。

  我当然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子的人,但是实际上离这个太遥远了,十万八千里。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期待立言,更像一位儒者。你有宗教信仰吗?

  俞敏洪:我没有。我对所有的宗教都是抱着一种向善的态度去看的。我自己不选择任何宗教倾向。我认为任何宗教都带有一定的观点上的偏狭性,因为他在执着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假如现在有一个状态,你一定要选择一个宗教信仰,你不选的话就把你毙了,如果有这样的场景出现的话,那么我可能会选择佛教,但是我会采取入世的佛教的态度,而不是说出世的佛教态度。

  谈文明:中国缺思想市场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一些学者和企业家均认为,西方国家出现了现代性困境,包括前几年的金融危机,而中国的文化可以帮助他们。你怎么看?

  俞敏洪:我觉得金融危机不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缺陷,它是可以修正的,实际西方金融危机过后,修正得相当不错。中国改革开放只有30年左右,我们没有碰上金融危机。这不能证明我们的文化体系、社会结构或者政治体系,比西方优越,我觉得这是非常狭隘的看法。毕竟人家西方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已经接近200多年的历史。

  中西文化的比较,应该从人民生活本身的状态和精神文化的丰富性来比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一方面是追求物质极大地丰富,同时也追求科技对人类极大地渗透;从文化方面来说,西方社会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非常伟大的人物出现,包括文学家、艺术家。

  我对世界文化的研究的结论是这样的,任何文化的繁荣一定是如下几个过程:第一是这个民族开始做生意,拼命做生意拼命赚钱;其次,物质达到了丰富以后,就会对文化进行投入。做生意后还有一个中间阶段,会形成多民族文化融合。为什么?做生意繁荣以后,会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文化。古希腊的繁荣,古罗马的繁荣,美国的繁荣,都是这样的过程。文化交融带来人的创新思维的出现,带来各种思维的人的聚集,最后如果再有一个开放的环境,文化艺术的繁荣就必然会出现。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中国似乎开始步入第二步。

  俞敏洪:中国现在已经走到了第二步。前30年就是做生意,现在做生意还没完,里面坑蒙拐骗什么都有。第二步的文化融合,你会看到现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只有在中国能做到,在西方国家做不到,因为西方国家已经固化了,他们对中国文化是不接受的,他们把中国文化当做一个异样文化来看待,我们对西方文化当成一个接受文化来看待。现在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还缺少一个环节,就是中国未来思想市场的自由。思想自由不等于思想的自由化,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中国的思想市场自由了,就会带来人们的思维的活跃,创新力加强,后面再看就是文化的传承。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如你这般创办私立大学也就水到渠成。

  俞敏洪:必然的。如果中国的体制改革到位的话,中国的私立大学一定比公立大学好。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现在缺思想市场。

  俞敏洪:对,容许思想市场生根发芽。实际上现在已经有端倪了,莫言被评为诺贝尔奖,算是一个标志。尽管不算是一个典型标志。表明中国的思想市场、文艺市场未来会出现。中国未来100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跟各个国家相比都不会差。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看得出来,你很乐观。

  俞敏洪:科学、艺术、经济,都会有。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但是前提是制度变革到位。

  俞敏洪:它会变的,它不能不变。中国只会走向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就是现在不断地改善、改革、改良,我觉得政府有这个决心,不仅仅是反腐的决心,也不仅仅是改革的决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制度改革变成真正的首要任务,逐步排除利益集团和僵化的权贵资本对中国的影响。未来中国会出现我们刚才描述的后续繁荣状态,还要100年。但是如果这种变革成不了的话,中国就会出现历史上不可摆脱的混乱状态,到最后军阀混战什么的都可能会出现,那中国人民又是200年的苦难。因为中国一般混战都是接近200年。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历史规律。

  俞敏洪:对,这个民族不会灭亡,但是老是在这种苦难中间循环就挺闹心了。但是我们作为草民,什么也做不了。

  谈大学:教授是学校的灵魂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中国的许多民办大学都具有营利性质,你怎么看?

  俞敏洪:培训教育是营利性质,是公司化运作,都是上市公司了。大学永远不可能做成上市大学。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有些民办大学号称被外国机构投资收购,也想把它打包上市,但是没有一家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学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是非营利才能做好,任何想从中间赚钱的行为和营利的行为都做不好。现在大量的民办大学实际上盈利的,盈利就挤压了对学生的投入,最后个人从里面捞取资本。

  它不是不能营利,但是大学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应该营利。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世界各国的大学各有其模式,你理想中的大学治理结构来自哪个国家?

  俞敏洪:我觉得最理想的还是美国的大学治理结构,当然我们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做一些改变。美国的治理结构符合办大学的特点、学术研究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特点,也包括资金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同时它还涉及到大学中间人与人的争论问题。美国大学尤其私立大学的办学机制主要是教授治校,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合理的做法,教授是学校的灵魂人物。你不征求他们的治校意见,自己想当然地、很鲁莽地去治校,既不尊重教授的人格,也不尊重他们的知识,就不可持续。

  但是中国的很多学校就这么治了。治的结果你可以看到,中国没有真正的世界名校,尽管北大、清华在名声上可以列入世界名校之列。我是北大教育基金会的成员,北大教育基金会的基金现在还没超过20亿元,哈佛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基金是400亿美元,这其实不是来自两个国家的贫富差距,而是大学管理结构的不一样。我再举一个简单例子,假如北大是私立大学的话,我肯定就不再办大学了,我就把我的钱捐给它了,要求这笔钱怎么用,它就能长久地保留我的贡献。但是对于公立系统,我就缺乏这方面的信任。

  谈教改:教育想要变好,应把一半公立学校交给民间做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大学都是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怎么看中国大学教育的这种倾向?

  俞敏洪:他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对北大的一种批判,并不是对北大的赞扬。我们在北大上学的时候,他教过我们,他属于新生代,但是又是跨了老一代的人物。现在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学专业主要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对人文情怀和思想市场完全不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特征,北大也不可避免地一定会染上这个时代特征。但是北大未来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顶级学校的话,依然要回到思想阵地上来,绝对不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应该说,豁达的利他主义者才是一个大学真正培养的目标。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对于现行的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不满,越来越多的学生用脚做出了选择,他们纷纷到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上学。在现有体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育如何会变得更好,你的思考会是什么?

  俞敏洪:现有体制下中国教育变得好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觉得首先把一半的公立学校交给民间力量来做,可能是对教育的一个最好的促进。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带来竞争。

  俞敏洪:对。因为在民国时期是有私立大学的,而且很多私立大学做得很好。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是教育健康发展的两只脚,现在你把那只脚砍掉了,只能蹦着走,其实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是蹦着走的,结果就是永远护稳,永远缺少竞争性。所以我希望那只脚再长出来,我所做的就是为另外一只脚长出来做一点努力。

  真要想一下子改变这个格局的话,国家应该痛下决心,比如说每年拿出10个大学让给企业家做。有的企业家都是亿万富翁了,你可以让大学更名。比如说某个大学,就更名为马化腾大学,马化腾说不定就接过来了,这样的话,马化腾的投入就不是一点两点了。

  国家没有这个气度,觉得把大学交给个人办,失去了思想阵地,这其实是个误解。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朱清时先生主持的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广受关注,被认为是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在你看来,它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俞敏洪:南方科大的探索一开始路子就没走对,朱清时一开始就跟深圳市政府结合,这怎么可能走对?他一上来,结果就错了。深圳市政府给他弄一个校园,最后谁说了算?那肯定是投钱者说了算。这不是朱清时的错误,深圳市政府给他投钱,办这个学校,所谓让他完整地运作,本身就是一个美丽谎言。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