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应于细微处彰显力量
2014-10-30来源:新浪教育
   江苏省南京市陶行知小学二(四)班的23名同学,每天在放学之后要进行一个特别的程序——爱的抱抱。每天放学时间,同学们收拾完书本,就冲到教室前面,一头扎进老师怀中。老师面前也排成了一条小长队,同学紧紧“黏”着这名老师。(10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中有爱并能够通过学生能直接感受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应该成为一名合格教育者的标准。在成年人看来哪怕是极细小的一个举动,都可能会对学生的情感、心灵造成影响。而师德力量也正是透过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才得以彰显。

  当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需要的心里呵护和情感渴求会有所不同。抱抱这一形式,也许只适合6到12岁的孩子,而这种形式传递着对每一名学生的心里呵护和情感润泽,传递着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热切地关爱学生的心灵成长,在整个教育阶段都是相通的,对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借鉴意义。

  只有爱的教育才能生长出教育的智慧,也才能在学生做出出格的举动时,真正理解学生并能施予打动人心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处罚了事。在这方面,很多教育家都留下了经典故事。

  陶行知在当小学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用泥块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当他了解完情况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泥块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心中有爱的教育自然不缺爱的智慧和能力,教师如此,学校亦然。前不久,山东有一个小学推行“绿色惩戒”,学生如果有迟到等违纪行为,将会有包括写承诺书、背诵孔子名言等“惩罚”措施。其背后洋溢的“爱心”跃然纸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是爱的艺术,赞扬学生如此,惩戒学生更需要爱的智慧。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没有大爱就没有教育。前段时期,教育部推出有关师德的若干举措,从职业伦理和素养上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规范。其实,真正的师德是爱,一名教师合格与否,技巧和能力还在其次,爱心和耐心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教育的功能在启迪孩子心智,教会孩子追求真善美。但近年来,师生间的“暴力事件”频发,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只有爱的教育才能培育出爱,在大力倡导师德规范的当下,这理应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